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2019-11-04 07:12孙子建田海青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微课小学数学

孙子建 田海青

摘 要:“互联网+”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全新变革,微课作为新鲜事物受到了教育人士的重视。它的出现为学校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更高效教学手段。从微课的定义、特点、设计原则入手,重点基于五个方面结合小学课程“11-20各数的认识”详细介绍微课的设计流程,以期对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86-04

教学方面的高级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了“微格课程”的热点讨论,其核心思想是让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多的“专注”的学习体验。在我国,胡铁生第一次提出了“微课”这一理念。微课的应用有利于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以后微课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微课,更好地把它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本文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来设计一堂微课,以“11-20各数的认识2”为例,阐述微课的含义、特点、设计原则。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我国对于微课的含义有很多的观点,下面是一些关于它的一些典型定义。胡铁生把微课这一门学科称之为 “微课程”,还叫作“微课”。它是运用微小类型视频开展网络课程学习的简称。它是运用微格视频进行教课,专门应对各个学科知识以及教课流程进行教课时提供的教课资料[1]。

上师大黎加厚教授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是这样对其进行定义的,微课是专门解决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在教课的10分钟内,有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而且知识点比较少[2]。

南师大教授张一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微课的含义是以让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为目的,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化教课方式,运用流媒体方式进行课堂呈现,针对某一个教课流程以及问题进行短时间的教学[3]。

以上定义虽然叙述方式不同,但总体上对微课内涵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总体来说,将视频作为承载体,规定时间为5-10分钟,对于一些课程知识实施出色的教学行为。其具有几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小。当下微课的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这是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自控能力差,传统的40分钟一堂课不能发挥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课更适合小学生的发展,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

2.教学目标明确。微格课程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围绕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用5-8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讲解,微课的内容具有针对性,易突出难点。

3.教学内容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可以选择更加丰富的资源,例如,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和卡通形象,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个性化应该是适度的,如果过于个性化,可能会适得其反。

4.教学设计全面性。虽然微课时间要控制在5-10分钟,但时间短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缩水,把这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环节当成一個整体再细化,仍然要包括课题导入,然后一步步地引导、总结、反思等等,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二、微课的设计原则

1.“微”原则

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在这个“微”上,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所以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把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避免过长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目标要明确。

2.互动性原则

教学是什么?它是指在规定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教课以及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形成的双边互动。微课是一种教学方式,它设计的时候理应要考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双方通过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课也可以这样定位,就是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师生们的相互沟通,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的一类课程。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所以在刚开始导入课的时候就应该出现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感兴趣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说在讲述三年级上册对分数的了解时,教师使用猴子分桃子来进行课堂导入,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也就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4.整体性原则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课程类型,它需要把完整的知识进行细化,分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和环节,呈现给学生供其自主学习,并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过程还是结果都要加以重视。

5.动态性原则

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自古以来教学就强调“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在微课的设计中同样重要。例如,某个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趣味性的事物。相反,如果该班课堂气氛不活跃,可以适当地增加趣味性,来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微课程的特性以及应该遵循教学设计的规则,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个流程的教课知识点运用,同时精妙地设计每一个教课流程。下面就将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11-20各数的认识”作为案例[4]。

三、微课教学设计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

本节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10这些数字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也为以后认识20之内的数字加、减运算做了准备,引导学生能够轻松认识100以内以及更多的数字。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前,教材先给出一幅小朋友在海边沙滩上喂养海鸥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这幅情景图,引出本节课的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把认识11-20各数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只要明白这些数的构成从而能数出这些数即可。

1.选题

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需要具备一个好的起点,进行微课制作的重要流程是选择课题。由于微课时长的限制,选择的题目要小而精,突出重点,,并且还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很好地与教师互动,与同学讨论,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或动脑来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专注的时间很短,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动作,如果把原本40分钟的课堂分成一个个的小片段来进行教学,无疑会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微课教学时间短的特色。此外,本课题只要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即可,体现微课目标明确的特点。

2.教学设计

这是整个微课设计中的核心,它从始至终存在于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微课设计的中心点,更是下面开展微课设计的根据。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1)教学分析包括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说学生现在处于什么水平,之前已经学过了什么,这个阶段有着怎样的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很好地进行下一步,采取适当的方法,这就是备课三备中的一备,即备学生。在这节课程中,处于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数数字可以到20,也了解了11-20这些数字,还学会了0-20的数字排列次序。不过他们首次了解位数以及计数单位这两个新的知识点,而且内容难懂,所以他们进行学习比较困难。

教材分析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定位,通常是前面内容为它做了铺垫,它为后面内容做了铺垫。另外,还要明确本节课的作用以及通过分析教材领会教材所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微课往往只是某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片段,首先要把握整节课,其次要把它细化到某一个问题或环节,对这个问题再来分析教师要教什么。这是备课三备中的另一个,即备教材。

(2)教学目标

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下面的每一步都要围绕它来展开,而且它还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这里的目标设计不宜太多。

本节课目标如下:认识11-20各数,正确读出11-20各数;

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

(3)教学重难点:重点突出,侧重分明

教學重点: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个”“十”,正确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教学用具

学具和教具,是学生和教师上课需要用到的工具。本节课用到的教学用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20根小棒。

(5)教学过程

这一步需要很详细的阐述,包括教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这些都要想到。此外,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反复地摸索并不断改进,才能使他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违背微课设计的初衷,并且要体现学生教与学共同的活动。其教学过程一共由情境导入、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小结五个部分组成。

情境导入:这是一节课的开头,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情境应是学生所喜爱的并且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节课以一幅情境图开始导入新课,询问学生是否去过海边,有没有见过海鸥,以此来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这一幅图片同学生的生活有很多联系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你在海边见过海鸥吗?今天也有一群小朋友来到海边,瞧,(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有的小朋友正在给海鸥喂食,请仔细观察图片,根据你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发现问题:可以通过某种情境让同学去发现问题,这种方法适合简单明了的、大部分学生能提出来的问题,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如果课程比较难懂,教师也可以主动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呈现的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鉴于这是一节微课,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会给学生们呈现一个问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片刻,之后再小组内讨论,交流意见,找学生代表小组起来发言,可以多找几个,教师一一罗列,很直观地让学生分析哪个方法更简单易行,之后教师加以评论,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样的,时间短了,并不能把教学过程缩水,只是说教师们原来的传统教学一节课40分钟所讲的内容碎片化,分段来讲解,一段只讲解一个内容,这样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质量。

这节课程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数数,其次让学生把一只海鸥使用一只小棒来替代,学生用小棒表示海鸥的数量,并且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出是11根这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之后交流摆法,给予学生肯定,挑几个小组的展示,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10根火柴是一捆,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之后教师会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平放的11根到10根一捆加一根,在此基础上一根一根地往上加,让学生快速地说出是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几组成的,当加到20的时候,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这个应该是多少?帮助学生形成满十进一的数学理念,再课件展示20是由几个数字合成的。

巩固练习:由短时记忆变化到长时记忆的通道是复述。同样,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联想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做一做,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可以说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练习要有趣味性,此外时机也要恰当。高效的练习不只能够帮助学生。

高效的练习不只有利于学生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还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以及价值观。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教师会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来拨计数器并边拨边数,让学生说出各数的组成。

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课程内容。这节课程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身边,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步可以视情况而定,如果讲完前面的内容还剩下较多的时间,可以细致地进行这一步,回顾这节课学到的内容;如果时间较少则只强调重要内容。而这节课会以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数11-20的数字结束教学。

(6)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是必要的,需要有课题以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尤其要突出重点,少而精,板书设计字体和字距的大小要适当,不能太小或太大,合理安排板书的布局,而且板书要准确清晰,不能太满太乱。

板书如图2所示:

3.制作PPT

PPT的制作可谓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高质量的PPT能更生动形象地衬托出教学内容,它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记忆犹新,比如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动物图片、动画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效果不宜太多,如果太多很有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另外,颜色要稍微艳一点,因为不管是颜色太鲜艳或是太单一,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教师也不能过于依赖PPT,比如在教学生列竖式计算或者是解方程式的时候,最好在黑板上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简单来说,进行制作设计时,应该遵循简单而又精致,多而又适合的原则。

本节课的PPT教师采用的是喜洋洋图片为背景,小棒的颜色是黄色的,没有加动画效果而是在一个一个往上加小棒的时候加上了动画,为的是让学生看清楚各数的组成,更好地记住。

4.教学的实施与拍摄

这一步实际是把教案付诸于实践,在教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修改,把录下来最好的状态作为本次录课的成品,拍摄时最好是双机位,能在教师和课件的画面之间做好切换,使課堂更加地流畅自然。在实施教学与拍摄中,教师进行了反复的录制、反复的修改,录下来的倒过来反复看,找出其中的问题,下次录的时候会加以注意,如此重复。

5.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与反思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是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的教学评价的是教师对本节自己所设计微课的评价,包括优点和缺点,优点需要发扬光大,缺点需要避免,通过效果反馈,能够避免出现低级错误,更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想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反思,乘胜追击。它也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再次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思考自身的不足以及缺点,从而能够帮助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当前,增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开展教学反思,它具有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多多关注这一方面,并且通过它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节课教学评价: 教学导入很好地呈现,以形助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数字的组成,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教师的动手操作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乐学”兴趣,激发学生答题欲望,从而达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这样的微课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日常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不相同的教课方式[5]。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授课方法,与微课适当结合进行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使微课教学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则必须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和微课巧妙地联系起来,一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4]马胜波,吴玲.浅谈微课教学设计的几条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48-249.

[5]陈翠玲,罗荔龄,韩彩虹,钟仁佑.高等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以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5):106-107+126.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