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研究

2019-11-04 07:12李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李红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能推动教育界乃至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同时还是社会不断创新的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模式在组成结构和功能转换以及学习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着差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挑战。基于此,为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开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借助强大动力来源,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足够的能量,从而有效克服创新改革阻力,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04-03

目前来说,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但是国内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再加上缺少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因此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困难重重。现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一、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动力来源

1.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外源动力

(1)经济发展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创新的主要核心来源于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则需要依赖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离不开教育教学培养创新改革。而经济发展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主要通过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与企业高层次应用人才需求体现出来。社会各行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需要,在人才市场中发布用人需求信号,这对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以及人才类型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部门和培养机构则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结构和培养模式,满足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行业和企业则与教育教学部门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快速发展。

(2)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相互结合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育教学改革应当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全面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顺利发展。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受到国际竞争形势的影响,促使高等院校不断学习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

2.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内源动力

(1)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内在驱动力。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施主体,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教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承载者与实施者,深刻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问题。教师本身需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高超的能力素质、崇高的身份地位以及教学责任,因其肩负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担,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身社会价值[1]。同时,教育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习者的品行和德行。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想素质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责任和社会价值,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所以,在实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引导教师内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动力,促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托力量与实践主体,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

(2)学生群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因此,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差异来实施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学生群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体验者和亲历者,学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具发言权。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大部分都是心理成熟和人格稳定的成年人,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明确的规划,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具备独立判断能力。此类学生群体希望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能够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以獲得足够的知识与专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实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当要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征集学生的建议和评价,从而使得学生群体获得充足的知识。

在实际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应当相互融合,内源动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而外源动力则起着间接作用。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辅助,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采用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

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以及校企联合育人等多种模式协同培养。为了有效实施协同培养,就需要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校企衔接,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将实践成果作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论文主题时应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单位的需求,分析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2]。加强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设研究生学习培养基地。此外,聘请具有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企业骨干作为职业导师,高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教学,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顺利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推动社会快速发展。

2.采用分段贯通模式进行教学

分段贯穿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直通式教育创新平台,促使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以及博士教育互相贯通,实施“2+X+X准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导师制的优势,以及提前介入式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并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标准制定学习规划,同时,开设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班,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训以及技术竞赛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准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前沿知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通过分段贯通模式与运行机制能有效促使本科优秀学生进入硕士博士学习,使得本科优秀学生能够迅速进行创新学习和实践,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以及合作精神有着促进作用。

3.采用学科交叉模式展开教学

所谓学科交叉模式主要指的是多个专业学科互相结合培养出交叉性的创新型人才。美国的碩士和博士学习注重主修和辅修相互结合,注重文科和理科以及应用学科的相互渗透。西方教育教学研究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其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文化底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艺术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等多方面知识。设置多门专业学科主要是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当前来说,美国大学主要通过交叉学科学院和交叉学教育教学项目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所来实现交叉学科教育。利用学科交叉教育教学来实现不同学科门类知识相互结合,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科交叉培养的目标。其中,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不止是学习其他专业,还应当通过交叉学习来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结合。其中学科交叉学习只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而知识相互融合则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

1.不断完善导师约束机制

为了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导师约束机制。一要制定完善的导师评定标准,以导师的思想道德、企业创新任务和创新成果以及学生评价等作为衡量导师教学质量的标准,不断完善导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技能能力。二是落实并实施导师动态审定制度,由导师遴选制转变为动态审定制。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能力强以及教学水平高的教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再由学校进行统一审定,最后根据评定结果招收导师。并且构建完善的淘汰制度,制定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论文答疑全过程淘汰制度。优化研究生考试录取方法,加强对研究生复试环节的考察,淘汰部分创新能力不足的学生,挑选出创新能力强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此外,构建研究生退出机制,以续费试读或者转换专业等方式来辅助不合格的学生。

2.构建完善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和教学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建立跨地区和跨学校的专业研究生培养平台,汲取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促使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全面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出口不明确等问题,构建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人才和社会需求不衔接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有效解决学生工作经验不足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此外,校企合作有效解决了指导教师和培养机制不专业等问题。协同培养机制的提出,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实现,对于我国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不断优化教学经费保障制度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有充足的教学经费才能保证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经费保障制度。一是不断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机制,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设置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同时,高校作为教学重要场所,可以设置校级奖学金,社会可以设置私人助学奖学金,从而构建多元化的奖助体系,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补助,这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研究生助教和助研,以及助管制度,称为“三助制度”,即研究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企业实践来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有效缓解经济压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承担部分培养费用,为社会乃至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人才。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获得提升,还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三是利用课题津贴等多种补贴形式来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研究生,让学生能够专心进行学习。四是严格管理和控制研究生招生的综合质量,不能出现滥招等现象。高校应当优化助教和助管的聘用方式,加大助管和助教的资金投入力度。五是建立健全研究生信誉制度。当前来说,个人信誉与诚信机制不完善是我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当完善研究生个人诚信制度,提高研究生个人的信誉度。此外,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素质。

4.采用产学研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

研究生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思想素养的培养,通过专业实践与创新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教学机制,通过实践活动来思考教学问题和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将学生培养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教学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产学研相互结合的培养机制,能够让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课堂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教学有机融合,始终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对于完善研究生人格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方式,为社会培养出创新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模持续扩大,教育教学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和多类型的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重建,李玉倩,周浩,等.医学硕士科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8):1350-1353.

[2]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60-63.

[3]张永泽,刘晓光,董维春.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项目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8-12.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