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珍
摘 要:写作是小学生的一种生活需要,是他们必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为他们做一个健全的人提供足够的素养。传统教学强调写作时需要注意条条框框与点点滴滴,但往往容易与真实的生活脱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写作的“知”与“行”对接起来,将课堂变成写作的体验场所,而不仅仅是讲解场所。
关键词:小学;写作;日记;口语;仿写;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36-02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的“行”,最终催生成“知”。教师要让写作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甚至可以这样表达,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
一、在日记里展示写作的“巧”
(一)日记是写作的常规形式
日记其实也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更看重的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不懈练笔的习惯。写作作为一种能力需要长期的浸润与培植,日记是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日记里可以真实地、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要是发生的事,他们都可以如实地表达出来。日记同时也具有及时性,当下发生的事与理,学生可立马在日记中展示出来,有时候时间紧,他们可以先写一个大概,回家之后再做补充。总之,日记是将生活素材零存整取的最好方式。
(二)日记能展示写作的“巧”
以一篇日记的部分段落为例,学生写的是家长会后的父亲:“一次家长会,班主任点名批评了我,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说我成绩掉到了百名之外。父亲面子薄,当场拉着我回家。路上二十几分钟的车程他一句话也没说,到家中帮母亲做菜,也未和母亲提及我的成绩。后来,我看到他坐在门口,整条小巷竟被他孤独落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他人擦身。他抽着烟,眼里没有一丝光彩,瘦弱的背影氤氳着喑哑的苦涩。我偷偷从门缝望着父亲,父亲察觉喊了我过去,示意我坐下。他似乎喝了些酒,脸上泛着红晕,下巴的胡茬显得他更加沧桑。 沉默片刻,他支支吾吾地呢喃着:‘既然改变不了事实,不管以后去哪个学校,都要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可见,日记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巧”,能将学生的情感及时地表达出来。日记的“巧”还在于能将同一主题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事与人,比如这个学生对爸爸的感受,会在不同的日子里记下不同的感受。真正写作时,做一些取舍,就会写成一篇好文。
二、在口语里显露写作的“真”
(一)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喜欢表达,他们遇到不同的新奇的事,总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没能将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地挖掘出来,教师课上得比较满,设置的问题比较密,学生疲于应付,真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有一些机会,又是留给班上优等生的,大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口语能力在课上得不到锻炼。
(二)平等是口语表达重要方式
其实口语对写作的作用不容小觑。言为心声,学生的话是他们情感的体现,有话说,才会有话写。所以教师要创设氛围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比如,下课之后,教师要主动跟学生打招呼,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很重要。它能一下子拉近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接着教师可以跟学生聊一聊日常的生活,学生聊天的时候,会将他们的那份“真”展示得一览无遗。好多教师觉得学生的作文,总表现不出那份“真”,觉得文章有点“空”。而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会流露那份真,还会将那份真,以最通俗甚至又略带夸张的语言表述出来。
(三)培植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
以下是学生讲述给教师的一段经历:“商场里人很多,门一开就有一股热浪涌进来。外面进来的人,大多是蹭空调的,再顺便在柜台前转转。这时候,进来一个外卖小哥,火急火燎地闯进来,样子像现在蹿红的足球明星姆巴佩,浑身都是厚黑的,只有太阳镜晒不到的眼眶处露出一点白白的皮肤。他拿着外卖跑的速度也跟姆巴佩带球跑的速度有一拼,也许他在盘算着下一家的生意。急忙中,头撞在一个玻璃门上,瞬间脸上流满了血倒在了地上,送的麻辣烫也就流了一地。”对学生的叙述,教师做了一个真实的记录。能够明显地看出来,这个学生的口语表达有层次、有逻辑。其实这不是一次就能练成这样,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在民主气氛中,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的时候会带有表情和手势。比如,讲到外卖小哥流血的场景,学生在言语里也充满了同情。真实的表情,就倾注在真实的表达之中。如果每周都能跟学生进行一次这样的交流,在丰富他们口语表达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表达技巧。这些逐步积累的生活经历在写作中呈现的时候,自然地就多了一份真实。
三、在仿写里彰显写作的“活”
(一)小学作文需要个性化
小学作文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都是以记叙文为主,课标也强调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将一个人、一件事表达清楚的能力。但同时教材文本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裁,从诗歌、散文、说明文,再到小说不一而足。学生在享受阅读大餐的同时,也对这些体裁作品的模仿产生了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模仿同样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尝试不同文体的写作,一方面对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他们的认知状况,即满足不同学生的才能,有学生善于写诗,有学生善于想象等。这其实就是个性化作文教学,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多方面生长的需求,直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写作中显露出来的学生的良好的个性特征和个性意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的创造与发展。
(二)模仿是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我的祖父》是节选自萧红的一篇作品,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祖父,对学生在情感上的触动很大。教师可趁热打铁,让他们的情感从文本过渡到现实中,过渡到学生的祖父中去。学生模仿萧红的笔法,就某一个事,某一个片段展开了描写。同时也学着萧红对周围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描写,即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作文写法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附学生习作的部分片段:“傍晚时分,村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淡淡环绕着红砖黑瓦,在即将暗下去的天际腾腾上升,至半空伸展氤氲,消失得轻巧而又平静,又仿佛带来过这从未有过的温润。祖父举着我,让我坐在他的肩上,扶着我的手像坐飞机一样带着我左右晃跑着进入厨房。那时没有抽烟机,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扇在凿空的墙上吸收着炊烟。电扇上因长时间没清理而沾满了黑色的油垢,发动时还发出滋滋的声响,却丝毫未影响我和祖父温柔的交流,悄然间扬起了温馨的味道,糅杂在美味的菜肴里,空气里氤氲着幸福的味道。”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
很明显,有些学生擅长描写,所以写起来也特别精致,能将对祖父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写作并不拘泥于什么形式,也不要拘泥于多少文字,要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就着文本能随意地展示情感,在情感中又能将文本的表达技巧不经意间体现在习作中,这是仿写的魅力。
四、在评价时凸显写作的“趣”
(一)多元是评价的趣点
评价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反馈,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写作而言,可分为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的具体阶段、具体细节都做出相应的评价。这个过程评价要体现激励性原则,即,能对学生接下来的写作有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更明白写作思路,能让学生更有信心完成剩余的写作任务,也让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当然这个过程也要体现整体性原则,即不能将评价的视域仅仅停留在班级的某一部分学生,不能仅仅关注学困生,也不能仅仅着眼优等生。当视域辐射所有學生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也要发生变化,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即关注他们的进步度,与之前的习作相比,他们的能力提升了多少。最终才是终结性评价。就一篇写作而言,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给写作做一个评价,评价可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在一件事物的发展中,学生一开始看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这是事物表达的一般顺序;学生在事件的描述中所获得的感悟是什么。接着教师可让其他的学生来评价这篇习作。其他学生的评价可从这些方面入手,这篇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哪些手法;文章中有哪些好的词语值得借鉴摘抄;文章中还有那些不足,如果作者就是你,你会怎么去修改。
最终才是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将过程评价与学生最后的两次评价结合起来。教师的评价要将重点放在整体结构与谋篇上,比如,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要知道事件是贯穿行文的脉络等。每一次评价学生都会做一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能有一次提升,学生将写作当成了乐趣,而不是负担。因为每一次评价都能促进他们生长,每一次评价都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
(二)发挥主体能激发趣点
下面是写作的部分内容,也是评价之后的作品:“从学校到家的路,特别好走。路宽人少,夜里有路灯。每隔一段有一排金属的伸缩缝盖板,数完五个,就到家。今天老远就望见有人把车横在路上,我心里犯嘀咕,这怎么了。原来伸缩缝盖板断了,中间空着很长的口子。如果没人提醒,快速经过,定会人仰马翻。我走后,那人还在那边继续提醒路人。我回过头,只见他直视着前方,手机在耳边,我估计是在打110。总有好人如暖暖的阳光,照着路边的稻穗,赧然垂着腰。”
这段本来没有划横线的这一句,就是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给加上去的。很显然,加上去之后,整个意境就升华了。
小学的生活是多彩的,反映在写作上也应该是多姿摇曳的。多彩的生活给学生的写作注入一泉活水,学生要从其中汲取所需要的一瓢。写作的过程是学生“知”与“行”都长足发展的过程,是“知”与“行”相互作用,又相互催生的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依托生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能有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聂 丽.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J].中华少年,2018(30):111.
[2]伦知全.在触景生情间挥毫出锦绣佳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8(2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