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病人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及其肺功能影响

2019-10-30 02:13程莹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8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肺功能呼吸衰竭

程莹

【摘 要】 目的: 研究康复护理措施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以及对肺功能的相关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成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采取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量(PEF)以及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PaCO2、PEEPi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PaO2、PEF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措施,血气指标良好,肺换气功能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 康复护理;呼吸衰竭;肺功能;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8-067-01

在临床呼吸科中呼吸衰竭作为一种病发率较高的危重症,可引发患者出现气体交换障碍,其中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困难、缺氧以及神经精神症状等均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通过及时有效干预措施为患者的生命进行挽救。本文此次通过对呼吸衰竭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帮助。现将方案汇报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成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2.36±9.77)岁。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1.39±8.7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相较,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肺活量<10ml/kg;②呼吸频率>35次/min;③生理无效腔量占潮气量的百分比>60%;④MIP<25cmH2O。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②心肌梗死者;③出血性休克者;④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给予吸氧、测量血压、体温以及血压饱和度等,并遵循医嘱为患者给药等措施。

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制定运动方案:护理人员需24h评估1次患者的活动度、肌肉与肌关节活动能力,结合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早期护理康复方案。动态调整患者的运动强度与运动量,以此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运动耐受力与运动稳定性,运动期间口辅以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氧气支持。

(2)早期床上康复护理:治疗过后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意识清醒后,可将床头调至约30°,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被动按摩,并叮嘱患者在可耐受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的活动上肢肢体、肌肉以及关节,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节活动强度。

(3)床边康复护理:待患者四肢活动恢复正常,可指导患者坐位姿势,活动上、下肢体,将下肢功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每日2次,每次20min。下床坐位:结合患者的具体康复情况,可在早期训练抬腿活动,协助患者坐到床旁边的轮椅上,由护理人员或家属看护,坐轮椅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每次1h,在饭后2h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气和肺功能水平。血气指标主要包含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压(PaO2);肺功能指标为最大呼气流量(PEF)、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i)。

1.4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n)表示率,经(χ2)进行检验,(x±s)表计量,经(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和肺功能水平对比

研究组患者动脉血PaCO2、PEEPi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PaO2、PEF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不同原因所引发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会导致患者有效气体交换产生阻碍,造成缺氧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是一种使患者生理功能与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2]。

本文通过此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PaCO2、PEEPi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PaO2、PEF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使患者的通气与换气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视患者的耐受程度,可在坐轮椅时同步进行踩脚踏车训练;结合患者的下肢肌力与耐受程度,训练床旁站立;在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可实施呼吸肌训练,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震动咳痰,多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或腹式呼吸等简易肺功能训练,以促进呼吸肌功能恢复。此外,需注意患者在床旁或离床活动期间,要注意好保暖工作,对患者所在区域进行定期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3]。康复护理干预通过不断完善、规范护理流程,使患者得到针对性的康复锻炼,促进其预后康复,并使得患者的肺换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辅以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效率,改善肺换气功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学云.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02):143-145.

[2] 马志明,苏洁,孙晖,等.个性化康复护理结合音乐治疗对重症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效果1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04):488-491.

[3] 刘明艳.无创通气联合早期肺康复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4):192-194.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肺功能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