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芬,蔡晓清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江苏 苏州 215300)
ICP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特有疾病,该病与一般的内科合并症不同,在妊娠期内发病,于妊娠结束后自动消退[1]。其发病率为0.1%~15.6%不等,有明显的种族及地域差异,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瑞典、智利以及我国的长江流域等[2]。目前临床上将熊去氧胆酸作为ICP治疗的一线用药[3]。本实验着重研究了熊去氧胆酸对ICP的临床效果。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符合ICP诊断标准、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对熊去氧胆酸耐受的妊娠中晚期产妇50例,从中随机抽取25例设为对照组,余下25例设为观察组。两组均自愿参与本实验,且已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 3 岁~3 4 岁,平均年龄(2 7.8 5±2.3 3)岁;孕周在2 8 周~3 7 周,平均孕周(3 2.5 7±3.7 5)周;病程4 天~2 5 天,平均病程(11.98±2.12)天。
观 察 组: 患 者 年 龄 在2 1 ~3 5 岁, 平 均 年 龄(2 7.5 5±2.1 3)岁;孕周在2 7 ~3 8 周,平均孕周(3 2.8 9±3.4 2)周;病程3 ~2 4 天,平均病程(12.01±2.72)天。
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可比较。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疗法:静脉滴注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肌酐(0.4 g)+维生素C(3 g),每天1次。连用2个疗程。
观察组使用常规疗法+熊去氧胆酸:常规疗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熊去氧胆酸15 mg/(kg.d),口服。连续用药2个疗程。治疗期间每1至2周复查一次肝功能,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以及新生儿的身体状况。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瘙痒、黄疸、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症状减轻80%以上);有效(患者的瘙痒、黄疸、腹部不适等症状减轻50%以上);无效(患者的瘙痒、黄疸、腹部不适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和“显效”均视为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无效)/每组总例数*100%。
新生儿的身体状况:采用Apgar评分,结果:正常(8~10分),轻度窒息(4~7分),重度窒息(小于4分),“轻度窒息”以及“重度窒息”均视为非正常。
(1)两组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如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两组对比,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如表2。
表2 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对比
表2 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对比
注:2组对比结果,P<0.05。TBA为血清总胆汁酸;AST为门冬氨酸转氨酶;ALT为丙氨酸转氨酶;TB为总胆红素;DB为直接胆红素
组名 n TBA(µmol/L) AST(IU/L) ALT(IU/L) TB(µmol/L) DB(µmol/L)对照组 25 用药前 47.9±10.2 239.9±38.2 280.5±41.2 28.2±10.3 14.3±3.6用药后 46.3±11.2 147.5±36.7 189.3±38.3 24.9±9.3 13.2±3.7观察组 25 用药前 46.9±9.8 239.1±40.1 278.9±41.8 28.9±11.2 15.12±3.5用药后 16.3±8.2 131.2±35.4 145.2±39.8 27.8±10.8 14.3±3.4
表3 两组产妇的新生儿身体状况比较[n(%)]
ICP是妊娠期的特有并发症,具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女性激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功能减少,致使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雌激素可以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发生作用,使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改变,致使胆汁回流增加;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和磷脂的比例上升,胆汁排出受阻[4]。研究发现,ICP不仅会影响胎婴儿健康,对母体健康也有影响:当ICP与脂肪痢并存时,可使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导致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产后出血;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可明显增加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ICP诊断、监测病情以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示。血清总胆汁酸≥40 µmol/L提示病情严重,血清总胆汁酸>10 µmol/L以及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可以作为ICP的诊断。多数患者丙氨酸转氨酶以及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有轻中度升高,部分患者还存在血清胆红素轻至中度升高,其中直接胆红素约占50%以上[5]。
实验给予观察组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2个疗程后两组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以及新生儿的身体状明显比对照组好。
综上所述,对于IPC,熊去氧胆酸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改善新生儿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