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茗
摘 要 习作文从字顺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通过无形化具象,引入慢镜头、多机位拍摄、聚焦镜头等方法,增强语言的画面感,可以让学生习作画随文现,情随意动,逐渐形成语感。
关键词 画面感;文从字顺;镜头;具象;描写
中图分类号:A,J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7-0196-01
唐代韩愈在《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中写道:“文从字顺各识职。”“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总体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可见,文从字顺是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是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文从字顺”,意思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从语法而言,准确规范,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其二,从内容的表达上,思维顺畅,想到的画面、情境,感受到的情感,能自然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文从字順,就是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从这个层面来看,“文从字顺”并非写作的最低要求。
在习作教学课堂中,我们应积极调动学生右脑储存的信息,把写作文当成描述脑中的画面,学生有话可说,语言变得有画面感、可视性,文章就容易具体、形象、丰满。什么叫语言画面感,就是当别人读你的句子,头脑中能再现文中吟咏的美景、刻画的人物、描摹的物体,就像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看电影一样,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们如何让学生画随文现,情随意动呢?
一、无形化具象
情感无形,但在我们的意念中却可以幻化为有形的世界;概括抽象,但在我们的笔下也可以展示其形象之美。古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情的渲泄是诗人通过具体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正因为具象化,语言有了画面感,读者才能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如杜甫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者在直观鲜明的画面里,感受到诗人的“狂”,比之于直接的抒情,要生动得多,感性得多,也高明得多。
借鉴此法,在进行《那一次,我成功了》习作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成功后喜悦如何表现?回忆一下你当时的行为动作。学生眼前一亮,纷纷发言:
“我把手中的书一丢,双手叉腰,仰天长笑,树上的鸟儿都被我惊飞了。”
“我蹦上沙发,脚下像装了弹簧似的不停跳动,举着喜报欢呼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听到这消息,我乐得在地上翻了个跟头,高兴地笑着、叫着,拍着手,跺着脚。”
把“喜悦”这一无形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画面,让读者去感受喜悦,而非告诉读者“我很喜悦”,画面感的语言表述更真实更新颖更打动人。这就是描写与叙述的差异,描写式的句子不但写出了事情,还写出了事情的具体情状,让读者自己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二、多机位拍摄
在习作指导中,把电影剧本分镜头描写的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明白,有时候在叙述时,不能只关注主角、中心事件,还有些旁枝末节是值得我们关注并记录的。
我在指导小练笔时,播放了2006年男篮世锦赛上王仕鹏绝杀的一幕。最后5.8秒,王仕鹏后场接球,将球运到前场,三分球出手了——此时画面暂停,问:你们觉得场上的摄像机除了拍这个决定两队命运的篮球,还应该捕捉什么镜头?学生跳出赛事,以导演的身份思考。再问:如果进行后期制作再播出去,还可以拍谁?短短一秒钟的事情,由于分镜头的画面描绘,完全可以写出两百字以上的练笔习作,更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描写一些重要的情节时要注意从多角度观察,让语言文字更具画面感。
三、聚焦镜头
学生写一件事很容易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平铺直叙。没有交待清楚吗?不,他们只是不知道在哪儿该停下来描写一番。在某次习作课上,进行范文赏析时,我出示以下这个片段:
我轻轻挨着妈妈单薄却温暖的背,把头搁在她肩上。呀!不知何时,丝丝白霜已悄悄爬上妈妈的鬓角,眼底那一抹不易察觉的青黑诉说着疲惫。我心里一酸……
问:如果把这一幕拍成电影,到这里时摄影师要怎么做?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明白,要把镜头推进,放大镜头,这样更体现出妈妈的操劳,更打动人。的确,放大镜头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细节。
这就借鉴了影视剧中的聚焦镜头,将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取得强调的效果,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强化读者的感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学生如果能从理解到接受,再到模仿、创作,必能让习作增色不少。
执笔行文时想的“意”,能否准确顺畅地转化成“文”?增强语言的画面感,我手写我画,我手书我心,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语感,是能从根本上落实“文从字顺”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