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王晓颖
《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在体验与磨砺中培养奋斗精神》一文让我感触良多。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要以浓厚的学校氛围为依托,下面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结合春秋游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学校每学年都会组织春游或者秋游,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历史沧桑,让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体会生命的“大我”价值,树立高远志向,并为之奋斗。
其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会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等时机,举办春秋两季“运动会”“一二·九长跑”“踢键子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文化体育活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构建奋发向上的学校文化。
最后,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师生参加“红十字会公益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在培养学生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谢兴梅
2019年第8期《人民教育》中《新时代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的三个关键词:志向、习惯、榜样》—文强调了志向对于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志向教育要从“小”处入手,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培养志向应从“小”的兴趣入手,使其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树立志向时,要从学生自身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激情。
培养志向应从“小”的目标开始,使其具有实现的可能。志向教育是为了激励学生不断去奋斗,所以志向的高低要适宜。过高的志向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过低又会失去奋斗教育的价值。此外,在志向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各种职业。现在学生的职业志向大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医生等,而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也应纳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奋斗目标。
培养志向应从“小”我出发,使其具有自主性。很多学生的志向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帮忙”确定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甚至与长辈意见不同,这样的“志向”是不长久的,无法支撑漫长的奋斗之路。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刘超
有幸拜读了《在多彩课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文,反思之余,颇有心得。我认为学校应更深层次地拓展学校课程的实践性、系统性、辐射性,使爱国主义情怀落地生根,滋养学子心灵。
在校内,除了积极整合现有课程资源的爱国主义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各个学科教学过程外,还要积极拓展德育内容,丰富活动实践,如开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禁毒教育”等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活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校实践活动,突出以实践活动滋养心灵。
在校外,以“立足学校、走進家庭、深入社会”为思路,拓展学校实践活动的空间,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平台,如开展以“心连心”“传承红色基因”“我爱我家,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等为主题的校外实践活动。以点带面,由学校带动家庭,由家庭辐射社会,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心,浸润人的心灵,引领社会正能量,落实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