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俞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
我认为,在探索人生与志向的关系时,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确立志向是人生中紧要的事情。人没有志向便等于放弃了白己的人生。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可能实现志向。翻开中国历史,同样能够发现,历史上的大人物都有大志。
当年轻的项羽看见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年轻时,已有远大的志向,当同伴们对他的志向表示不理解时,他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是要追问: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志向?有人把赚钱、成为亿万富翁、过有名车和别墅的生活树立为自己的志向。
其实,只要他从事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是合法的,这样的志向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更高的标准出发,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志向和欢乐毕竟是“白私的”。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克思在十几岁时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已经确立了远大的志向:
“如果一个人只为白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白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和何等高尚的情操!
三是坚持志向的适度性。志向并不是越高越合理,而是因人而异的,即不同层次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志向,决不能一概而论。
具体地说,在人的才华与志向的关系上,存在着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
其一,志向大于才华。古人所说的“志大才疏”就属于这种情形。其二,志向小于才华。即有些人很有才华,但志向定得很低。其三,志向与才华相当。
这就启示我们,志向应该具有适度性。
志向太高,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必定会产生沮丧情绪;反之,志向太低,无需努力就能加以实现,又会浪費才华。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白己的实际才华来确立白己的志向。我国古人说:“知人者智,白知者明。”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也镌刻着“认识你白己”的箴言。
可见,正确地了解并评价白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才能确立适合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