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吹响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号角。中小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教育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激活、解放学校这个教育细胞。而学校这个教育细胞的激活和解放,有赖于中小学教育生态的重建。
重建中小学教育生态,亟待教育的价值回归。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修复教育生态,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从升学本位回归育人本位,从外在的极端功利性工具价值需求回归内在的教育生长——立德树人。要回归育人本位,从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存在的形态看,必须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从人的教育社会化进程看,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生存发展的独特性看,必须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从人的自觉主动的主体性看,必须呵护培育人的创造性,实现人的创造性发展。这一切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本体价值。
重建中小学教育生态,亟待教育的环境修复。从教育的价值认同看,必须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价值。从教育的专业属性看,必须敬畏教育这个人类社会自身再生产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专业,任何人都没有权随意给教育开药方,更没有资格任意指责,批判教育。从教师的职业尊严看,全社会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这个职业。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从教育的社会分工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全社会要遵循教育的劳动分工,尊重教育的功能边界,不能混淆各类教育的功能价值。
重建中小学教育生态,亟待教育的路径调整。从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角度看,现代中小学教育基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独特性,追求人人走向卓越,而不再是基于淘汰与分层追求少数人走向卓越的传统精英教育。从学校教育的存在形态看,现代中小学教育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贫困或教育资源短缺时代,不再需要通过集中财力办好少数学校,以满足社会公共治理和公共事业供给对少数优秀人才的需求。由此,必须放弃所谓集中人力、物力举办重点学校的路径依赖,进而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从学校教育的存在基础——学生看,中小学必须从选择少数适合的学生的路径依赖中走出来,悦纳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孩子。从学校教育对教育质量的生产方式看,学校教育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从“时间+汗水”的路径依赖中走出来,将教育置于规律约束与科学支撑之下。
重建中小学教育生态,亟待教育的治理改革。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建设。教育治理改革的根本出發点和归宿点,是解放广大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需要治理理念的变革,必须确立民主、法治、开放、科学的教育治理理念。其次,需要治理权力的厘清。一是横向教育治理要“分圈”,即不同教育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要实行再分配;二是纵向教育治理要“放权”,即不同教育治理层级之间要逐级放权;三是办学主体之间要“平权”,即公办与民办学校要享有平等的办学权利;四是办学主体内部要“确权”,即教育职能部门与办学主体要建立“三个清单”:“权力清单”明确你能干什么,“责任清单”明确你必须履行什么责任,“负面清单”明确你不能干什么。再次,需要治理机制的完善,要强调德治与法治、自治与共治。德治是灵魂,法治是根本;自治是基础,共治是保障。最后,要努力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更多地运用合作治理、第三方治理、大数据治理、公开治理、绩效治理等工具。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