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炜 HU Wei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如今,全国各地均加大了小城镇的开发力度,然而整体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小城镇开发过程中,街道作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具备改造的必然性,且设计时应更充分地考虑人性化这一要素。在不牵涉居民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街道设计改造应能有效提升整体街区质感,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柯布在城市思考中,否定了街道的存在,认为街道是现代城市高速运转的绊脚石;然而诸多学者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感和传承感,使得人们对于传统城镇街道氛围拥有向往感和归属感。同时,越来越多的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反哺于市场;而城乡经济的差距和现代都市急速的发展,也让小城镇街道更具有开发价值。由此可见,小城镇街道开发设计的主要缘由,其一在于能有效提升小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其二在于小城镇街道商业具有重大市场潜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街道改造也在加快实施,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导致相对应的城镇房屋数量的增加,并且挤压了街道空间[1]。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常常占据城镇公共空间,导致城镇绿地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现代城市改造正从大拆大建向微改造转变;而我国的小城镇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拆建方式。由于小城镇居民拥有自建房的选择权,直接导致城镇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消亡。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与小城镇文化的延续密切相关,众多中国小城镇的人文景观开始逐渐趋同,丧失了原本城镇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归属感行将流失。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著,街道的生活感在于阡陌街道中人们共同交谊与互动的情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宣传城市小区街区制度,期望能“打破”小区围墙的禁锢,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改善邻里关系,提升城市活力,缓解交通压力。然而,街区制在当代社会中若要实施,仍存诸多障碍。城市中存在的这些障碍,在城镇中也必然存在。例如,传统城镇街区大多沿街面均为居民房屋的围墙,封闭模式下的街区无法高效链接城镇公共空间与居民内部空间,街道的积极性必然得不到保障。
小城镇街道由3个界面组成,分别为:底界面、沿街面和天空构成[2]。近年来,环境学学者已经做了许多关于街道界面对于人体舒适度影响的研究,如下垫面的物理参数、沿街面的空间形式与植物配比、天空开阔度等数据。在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对于下垫面的判断,主要表现为街道道路质量判断上;沿街面则主要集中在街道周边房屋建筑质量上[3]。同时,运用DH比和光线照度,也可以区别不同街道的物理属性,以帮助研究。
由于小城镇与城市不同,大部分的街道空间没有明显的物理参数差异,因此,主要运用调查问卷数据处理的方式,总结小城镇街道空间的一些差异点(包括参数、形式和性质)与居民心理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一些小城镇街道设计策略的优化。
以昆明市呈贡区一个小城镇(乌龙浦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当地城镇20张街道照片(图1),让居民进行选择其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3张照片。依据200份回复,对小城镇街区设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初步发现村民对于镇内街道都有较为明确的喜好倾向。
凯文·林奇认为,“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连续的面却在脚下”。经数据分析,发现小镇道路的质量和周围环境直接影响了村民好感度,村民对于不同的环境质量确实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图2)。约78%以上居民认为道路质量(下垫面)决定了街道空间质量高低,其中,不同下垫面物理参数的水泥路与土路直接造成居民喜好两极化;其次在同一种下垫面属性的前提下,街道路面的整洁度也改变了居民喜好的影响因子。
小城镇街道空间底界面的下垫面物理属性包括硬质路面、铺装与软质绿化[4]。依据研究结果,应对居民对于下垫面属性的喜好倾向,在小城镇设计中,首先应该解决硬质路面与铺装问题;其次将铺地与景观的配合设计,注重生态设计的审美哲学,保证小镇社区街道道路铺装与绿地景观的有机体系[5]。通过将街道环境质量改善,为街道公共空间提供优质体验感。
城市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而街道虽然不能说是唯一的,但也会是非常主要的社交场所。西方传统城市中,常常把广场作为主要交流的场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有所不同,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家门口的街道中,因而街道常常凝聚着传统中国人民的生活感。不同人群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小城镇街道则需要通过吸引居民驻足提高街道空间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城镇的生活感。
图1 昆明小镇20张街道照片
经研究发现,街道DH比和照度(勒克斯lux)对于小镇居民的喜好影响没有明显的走势变化,这说明对于一个街道空间的评判,不应局限在空间物理属性数据的数值中,尤其是对于小城镇街道空间这种十分复杂的空间集合体(图3、4)。
数据显示,大部分居民比较喜欢大广场,原因在于居民对于广场的利用率比较高,大部分的集体活动都在广场中进行。与之前提到的西方传统城市生活方式类似,现代城镇居民依旧对于积极性强、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场所具有一定的好感度;而中国传统的街道由于不利于居民活动而被放弃。
图2 昆明小镇街道环境质量对居民好感度影响
图3 昆明小镇DH比对居民好感度影响
因此,在小城镇街道设计中,可以将街道进行整理改造更新,利用街道交汇处形成一个个小广场节点进行空间设计,将居民的活动分散到各个节点,让街道的点状节点与街区的面状空间有机融合,促进居民交流互动,提升街道的积极性,从而加强街道生活感。
现如今,中国城镇自建房的房屋质量良莠不齐。个别旅游小镇中,民间资本入主的民宿房屋质量较好,与本地居民自建房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小镇居民在街道中的好感度明显被周围房屋建筑的优劣质量所影响(图5)。
如何提高居民自建房的房屋整体质量,对于街道显得至关重要。如今,中国小城镇中许多村民自建房的基本质量是有保证的,无需拆除重建,但大部分居民自建房无法满足城市化功能需求,且居民本身对于城市化发展未有主观能动性。
对于小城镇街道建设实施而言,其中最易忽视的就是村民的自主参与度[6]。每个人都需要使用街道并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同时,街道上既方便又有用的内容吸引居民,街道的生活感才会散发出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本地居民的参与,因为街道是居民的,街道的氛围最终是由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谱写的[7]。
因此,应对居民自建房改造进行一定的指导,形成小城镇自建房微改造建议;并在小城镇改造中抽取几栋自建房进行单体改造作为样板,引导居民以此为蓝本进行自建房的自我微改造。
综上所述,对于小城镇街道而言,如何重塑街道生活的“生气”,关键在于以下3点:①保证街道空间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②运用美学和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提高街道改造的审美效果,只有完善的街道空间才能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从而使空间形成积极有益的空间氛围;③在小城镇街道改造实施过程中,需加强公众参与,帮助居民参与街道改造和自建房微改造,最终形成完善的小城镇街道设计。
图4 照度对居民好感度影响
图5 昆明小镇街道房屋质量对居民好感度影响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