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2019-10-25 09:30张瑞琳陈振虎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筋腰椎间盘针刺

张瑞琳,陈振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麻木的常见病症。LDH的发生,是由于腰部肌筋的劳损,加之外力损伤或风寒湿毒侵袭,腰部肌群的外源性稳定被打破,发生腰部肌肉细胞受到破坏,产生细胞水肿或细胞变性、萎缩甚至坏死、肌肉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断裂、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病理性改变,腰椎正常的力学功能受影响;在腰部相互拮抗的肌肉中,因外源性的稳定被破坏后出现其中一处进入亢进状态而牵拉关节,导致腰椎的内源性稳定也遭到破坏[1]。所以,腰部经筋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的重要因素,腰椎间盘突出(腰痹病)亦属于经筋病的范畴。

临床上,治疗本病方法很多,但疗效一般,很难根治且容易复发。岐黄针疗法不仅在针具的使用上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在行针手法的操作上也有其独特性。与浮针、小针刀等治疗手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少、损伤少、疗效确切明显、安全系数高、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颇有成效。笔者运用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或住院患者,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已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0月。通过完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岐黄针组(30例)和普通针刺组(3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年龄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分布资料经chi square te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研究选取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版)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者[2];②年龄25~9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具有自主思维及行为能力,有自我判断意识,能够与医务工作人员相配合完成诊疗活动及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患者有腰椎先天畸形、腰椎骨折、脊柱结核、占位性病变等出现的腰部疼痛不适的其他疾病者;③妊娠、哺乳期以及有生育意向的育龄期妇女;④伴随有心、脑、肾、血液等方面的严重疾病者;⑤过敏、晕针体质及有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⑥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岐黄针组 采用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

岐黄针介绍:“岐黄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潜心发明的一种新型的临床实用型针具(专利号:ZL201520271867.0),规格为0.5 mm×0.3 mm×(45或55)mm。岐黄针针尖部呈圆弧形三刃刀面,针身呈空心管式,身细而坚,针柄为透明的聚丙烯材料制成。岐黄针是由古代九针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和圆利针发展而来。岐黄针的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可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可减轻进针时的刺痛感;加之针身呈中空的设置,可以避免针刺操作过程中血管的损伤[3]。

岐黄针疗法方案:(1)穴位选择:《内经》言:“病在筋,调之筋”“以痛为输”。根据经筋走行,以足少阳胆经筋、足阳明胃经筋和足太阳膀胱经筋上的穴位为主。①主穴:腰背部疼痛为主取气海俞,腰骶部疼痛为主取次髎;②配穴:臀区外2/3疼痛加臀痛点,内1/3疼痛加秩边;大腿后部麻木或疼痛加承扶或殷门;大腿前部麻木或疼痛加髀关穴;大腿外侧麻木或疼痛加居髎穴;小腿后部麻木加委中;小腿后外侧麻木取飞扬;小腿前外侧麻木加阳陵泉。(2)体位选择:根据患者腰腿疼痛部位选取仰卧位或俯卧位。(3)针刺手法:根据局部软组织厚度选用45 mm或55 mm的岐黄针,做好穴位定位标记后,以穴位标记点为中心、直径3~4 cm的范围内用棉签蘸取安尔碘消毒皮肤3次,押手的拇指和食指置于进针部位两侧,刺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采用《内经》中输刺手法,深达至骨,针尖到达骨膜时,患者自觉进针部位有酸胀感后轻摇针柄,稍退出针,沿人体纵轴上下以30°行合谷刺手法,得气后出针,以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 min。每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2~3穴,一般不超过3个穴位,每周2次(周二和周四),2周共计4次为1个疗程。

1.3.2 普通针刺组 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4]中腰痛的治疗方案:(1)穴位选择:①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和委中;②配穴:督脉证配命门、后溪;足太阳经证配昆仑;腰骶部疼痛配次髎、腰俞;腰眼部疼痛明显配腰眼。(2)体位选择:根据患者腰腿疼痛部位选取侧卧位或俯卧位。(3)针刺手法: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选取位置和腰臀部及下肢软组织的厚度分别选用规格为0.25 mm×40 mm或0.3 mm×75 mm的针灸针(华佗牌),直刺上述穴位,出现针感后,留针25 min,每5 min行提插或捻转手法1次。每周2次(周二和周四),2周共计4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简式疼痛询问量表 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式疼痛询问量表[5],即MPQ量表,包括:①疼痛分级指数(PRI);②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③现有疼痛强度(PPI)。此量表适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程度的测量和评价,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程度、性质、分布及疼痛的感情色彩描述等进行评估和记录。

1.4.2 JOA评分 依据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6]对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主观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4个部分。JOA总评分为0~29分,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严重。根据患者治疗前后JOA的评分结果计算改善率。

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

1.4.3 腰部活动评分 采用腰部活动度评分[7]对治疗前后腰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的活动度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臀部及患侧下肢放射痛症状完全消失,腰臀部及下肢活动功能及感觉无障碍,下肢肌力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正常工作、生活能力恢复;好转:腰、臀部及患侧下肢放射痛症状明显缓解,腰臀部及下肢活动功能及感觉基本无障碍,下肢肌力轻度无力,直腿抬高60°~70°,正常工作、生活生活能力恢复,但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有效:腰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好转,腰部活动功能改善,下肢感觉及活动功能减轻或部分消失,日常工作、生活能力受限;未愈:腰臀部疼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或加重。在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当两组治疗前后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两组数据临床疗效率间的差异,则用两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岐黄针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3.33%,两组总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岐黄针组运用岐黄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PRI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的PRI指数评分通过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提示岐黄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岐黄针组的PRI指数较普通针刺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说明岐黄针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感觉、性质改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R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通过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提示岐黄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岐黄针组的VAS评分较普通针刺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说明岐黄针组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PP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PPI评分通过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提示岐黄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岐黄针组的PPI评分较普通针刺组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说明岐黄针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强度改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PP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JOA腰椎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普通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患者经治疗后的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较治疗前均升高,但岐黄针组JOA评分较普通针刺组升高程度更显著(P<0.05),岐黄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另外,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率岐黄针组较普通针刺组更显著(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6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比较

普通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患者经治疗后腰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均升高,但岐黄针组腰椎活动度改善较普通针刺组程度更显著(P<0.05),岐黄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改善情况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的范畴,多因诸伤劳作、感受外邪、年老体弱、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腰部肌肉长期受力不当,腰部肌肉受损后机体自身进行主动修复,在此修复过程中受损部位出现软组织水肿、粘连,甚至瘢痕组织的形成等病理因素的产生,腰部受损使腰部受力曲线改变,椎间盘因受力曲线改变使其受到挤压,加之椎间盘内部的退变使其约束及修复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椎间盘突出,影响神经根,引起腰腿痛等诸多症状[8],本病属于经筋类疾病。

《灵枢·刺节真邪》载:“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盛加”即腰部的肌肉、韧带、神经等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后未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处理,机体自我修复后形成的疤痕、粘连、挛缩和堵塞等病理改变,使筋结形成,经脉气血不通[9],腰部经筋“不通则痛”,故从经筋理论的角度来讲,治疗本病需根据患者腰、臀、腿部的疼痛、麻木部位的经筋走行,选取筋肉、关节结聚部位的腧穴做岐黄针疗法来解结,从而缓解腰部的紧张痉挛,缓解疼痛,解除压迫,促进血管扩张,加快气血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蠲痹止痛”的效果。

岐黄针疗法是从经筋理论出发,通过刺激十二经筋在关节、骨骼部附着点周围的穴位,参照《内经》五刺法中的“合谷刺”“输刺”法,并结合《金针赋》中飞经走气四法的“青龙摆尾”等手法来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等病症的一种疗法。对比于普通的针刺治疗手法,陈教授所研发的岐黄针疗法在针具的选择上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在针刺手法的操作上具有传统性和特殊性,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取穴少、治疗时间短、无需留针、无需麻醉等优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针具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官针》中说到,如果治病时不能选用适宜的针具进行针刺,即应用小针治疗却误用了大针,刺之太过,反而损伤正气;而应用大针治疗却误用了小针,刺之不足,导致病邪不能及时祛除。如今不少医师为减轻病人的针刺痛苦,使用的毫针越来越细,然而疗效却常不尽如人意。因此,陈振虎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目前临床常用的针灸针进行改进,参考古代九针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和圆利针,制成了针尖部呈圆弧形三刃刀面,针身呈空心管式,规格为0.5 mm×0.3 mm×(45或55)mm的岐黄针,其针身较毫针加粗,明显增加了岐黄针的硬度,当手法操作需作用于穴位深层,轻摇针柄时其牵拉、震颤感明显增强,行青龙摆尾等传统针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另外有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人的痛阈,而选择粗针针刺的镇痛疗效明显比选择细针针刺的镇痛疗效佳[10]。加之岐黄针针身呈空心管式,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可迅速刺破皮肤减轻患者进针时的痛感。根据钝性分离原理,将锐利的针尖改造成圆弧状三刃刀面,因血管平滑肌的弹性作用,持针柄慢慢向深层刺入时,血管会被分离到两侧,有效的规避血管损伤。如果意外的刺及血管,血液通过空心的针体流及针柄,那么操作者可以通过透明的针柄判断针刺及血管的情况,及时停止进一步针刺手法应用而避免对血管进行二次损伤,从而使行针安全系数显著提高[11]。

《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指的是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所以临床上颈肩腰腿部的关节疼痛、活动障碍都与经筋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病属于经筋类疾病,除了肌肉经筋问题,与关节椎体异常亦有联系,其病在肉、在骨,故选用岐黄针在腰、臀、腿部位的筋结点沿人体纵轴,即也是人体经络的走行做合谷刺及输刺手法以治疗此类疾病,可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通过合谷刺和输刺,可以有效扩大针刺治疗范围,当针尖深达骨膜时,行轻微的震颤及摇摆手法作用于穴位的深层,因岐黄针硬度高的特点,其对组织的牵拉、震颤作用可传至中深层组织,可调节局部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病灶局部的组织紧张状态,从而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水肿,加速炎性渗出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解除压迫,促进血管扩张,加快气血运行,使腰腿疼痛、麻木不适感得到缓解[12]。另外,针刺后人体内分泌腺产生的多种激素和中枢神经活性物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做出适当的调节,进一步发挥抗炎止痛作用[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岐黄针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普通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为73.33%,岐黄针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均有好转,MPQ量表中的PRI、VAS、PPI评分均下降明显,而JOA下腰痛评分及腰椎活动度评分则均有所提高(P<0.05),且岐黄针组在提高JOA评分及降低PRI、PPI、VAS评分方面均优于普通针刺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通过电话回访岐黄针组和普通针刺组里的部分患者,可知岐黄针组的患者行岐黄疗法治疗后其腰臀部及患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及腰椎、患侧下肢活动功能较治疗后有改善,本研究远期疗效恢复佳。由此可见,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新颖的、疗效好的方法,可明显改善腰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功能等自觉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筋腰椎间盘针刺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清明的雨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