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冰,杨 轶,李 艳
(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指腰部肌肉、筋膜与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1]。诱因常为气候变化或劳累。随着目前生活方式的改变,缺乏腰部肌肉的锻炼,腰肌劳损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长期的腰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西医治疗包括药物、理疗及功能锻炼,药物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3]。西医治疗在缓解腰痛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停止治疗,病情会反复,而且长期药物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草药、针刺及按摩。现代研究显示,针刺治疗腰肌劳损可以改善腰痛症状,有一定的临床疗效[4]。针刺腧穴及针刺手法的差异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性较大。中医认为腰肌劳损的发生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肾虚是该病发生之本,血瘀是该病发生之标。本研究《神应经》腰痛三穴温针灸联合腰俞隔附子饼灸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腰肌劳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2017—2018年在本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腰肌劳损患者,共112例。其中2例因病情加重退出治疗,不记入疗效统计分析,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5.33±10.17)岁;病程9~33月,平均病程(14.58±4.16)月。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9.12±11.16)岁;病程9~38月,平均病程(16.28±6.87)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腰椎X片或者CT检查无明显异常;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有反复发作的腰痛病史;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气虚血瘀型的中医辨证标准。腰部酸痛、痛有定处,乏力,足膝无力,舌质紫暗,舌脉粗张,脉细。
①符合腰肌劳损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气虚血瘀型中医辨证诊断;③年龄18~60岁;④患者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者。
①治疗前2周内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者;②腰椎有器质性病变者;③近1月有腰部外伤病史者;④妊娠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肾、肝疾病、血液病、精神疾病者。
1.5.1 对照组 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TemmlerWerkeGmbH,批准文号H20100590)75 mg/次、1次/天和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91)外用。治疗4周。
1.5.2 观察组 《神应经》腰痛三穴温针灸联合腰俞隔药灸。《神应经》腰痛三穴:委中、风市、行间。操作:委中采用捻转提插的毫针补法;风市、行间采用捻转提插的毫针泻法,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3团,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30 min。腰俞隔药灸:附子饼制作:附子粉用300目的筛网过筛后用姜汁调匀,略成糊状,捏压成厚约5 mm、直径约2.0 cm的药饼,利用牙签刺数个小洞;具体操作方法: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腧穴部位,将艾条点燃,将药饼放在定位好的穴位上,进行温和悬灸法,每穴艾灸时间为15 min,每日1次,治疗4周。
1.6.1 中医症状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腰痛、乏力、足膝无力、舌质紫暗、脉细的中医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的气虚症、瘀血症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每个症状分为正常(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中医症状总分0~30分。
1.6.2 腰部功能状态评分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7]进行评分。包括疼痛、单项功能和个人综合功能3大领域(10个项目)的评估,每个条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5分,共50分。
1.6.3 生化检测指标 采用FASCO-3010B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粘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腰部功能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治疗前症状评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00%。减分率≥95%为痊愈;减分率≥70%且<95%为显效;减分率≥30%且<70%为有效;减分率<30%为无效。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中医症状评分、腰部功能状态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有效率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腰部功能状态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功能状态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两组患者腰部功能状态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腰部功能状态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74.5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背肌筋膜炎,表现为长期的慢性腰痛,主要是因为腰椎周围的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瘢痕孪缩所致[8]。目前西医治疗以西药和康复治疗为主,西药以止痛为主(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康复训练主要是训练背腰肌的耐力和力量[9]。中医治疗包括中草药(口服、熏蒸)、针刺、灸法[10]。针刺因为取穴不同,临床差异明显。由于患者耐受长期腰痛,使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日久出现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1]。中医把腰肌劳损归属“腰痛”范畴,腰肌劳损病变部位在腰府,具体为腰府的肌肉、筋膜[12]。《素问·脉要经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腰的病变与肾密切相关,《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互为影响。《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肝肾同源,病变脏腑与肾、脾、肝有关,但是最终与肾密切相关[13]。因此肾气不足是腰肌劳损发病之本。腰肌劳损的病因多为劳累过度、邪气外袭,最终为瘀血内阻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腰肌劳损的发病之标[14]。正如《证治准绳·腰痛》曰:“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腰肌劳损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型是腰肌劳损最常见的证型[15]。故应用《神应经》腰痛三穴温针灸联合腰俞隔药灸治疗腰肌劳损,穴位受到针刺、热及药物的多重刺激,达到益气活血之功效[16]。这样多途径治疗腰肌劳损,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神应经》出自明朝,为陈会撰,刘瑾校补。书中云:“腰痛难动风市攻,再兼委中行间穴,三穴治之诚有功。腰脊强痛治肾俞”。委中穴,又名郄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语,出自《四总穴歌》。《素问·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民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委中具有补肾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腰背痛。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委中穴可以明显改善腰肌劳损患者的腰痛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针灸甲乙经》云:“腰痛不可以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行间穴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气行则血行,可以化解气虚导致的内阻瘀血。现代研究显示针刺行间可以明显患者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痛,副作用少,疗效显著[18]。风市为足阳胆经的腧穴,具有运化水湿邪得作用,风市穴名“风”:指风气、风邪也;“市”:指集市、集结也。意指该穴易为风邪集结之处,为治疗风邪的要穴。气虚血瘀型腰肌劳损患者,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之本为气虚,其病指标为瘀血内阻。气虚容易导致夹寒、夹湿之风邪外邪。应用此穴起到固表去邪气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针刺风市穴,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腰肌痉挛状态缓解患者的腰痛,临床疗效显著[19]。腰俞穴属于督脉腧穴,出自《素问·缪刺论》的“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此穴具有补益肾气的作用,主治脊椎疾病及腰肌疾病导致的腰痛症状。《神应经》三穴采用温针灸,温针灸可以加强腧穴温经通脉的疗效,最大发挥腧穴治疗腰肌劳损的功效。腰俞穴采用附子饼灸法,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阳通脉的功效,通过对腰俞的灸法,最大发挥温通经脉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治疗腰肌劳损。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神应经》腰痛三穴温针灸联合腰俞隔附子饼灸可以明显局部微循环障碍,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为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有效性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综上所述,《神应经》腰痛三穴温针灸联合腰俞隔附子饼灸可以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腰肌劳损患者的腰痛、腰部功能及微循环障碍,减轻炎症反应,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