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474500)马雪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6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0.13±5.4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3±1.25)年;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18例,高中16例,初中及以下14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1.36±5.89)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7±1.64)年;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19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1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谨遵医嘱用药指导、支气管哮喘知识讲解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聚焦解决模式护理,操作如下:①组建小组:干预小组由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组建而成,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培训,并考核;②问题描述: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其讲出内心的苦恼及顾虑,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及独立处理事件的能力,促进患者对自身优点的了解,并进行应用,缓解其负性情绪;③目标构建:知晓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情况,及对预期效果的期望,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共同设定可完成的近期目标;④探查例外:引导患者运用反向思维,评估疾病的正向作用,并告知患者积极治疗可抑制疾病的恶化,同时提高其健康意识,并告知家属应给予患者支持及鼓励,树立积极的治疗观念;⑤给予反馈: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的努力给予肯定,以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增加患者实现短期目标的信心;⑥效果评价:评估患者不良心理的处理技能,充分肯定患者的努力,并制定新目标。干预时间为2个月。
附表 两组肺功能对比(±s)
附表 两组肺功能对比(±s)
组别 FEV1(mL) PEFR(L/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8) 791.24±101.13 1104.57±114.26 1.32±0.36 2.47±0.34观察组(n=48) 789.57±104.35 1248.97±126.13 1.34±0.28 3.24±0.45 t 0.080 5.878 0.304 9.458 P 0.937 0.000 0.762 0.000
1.3 评价指标 ①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两种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均进行四级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深[1];②肺功能:采用肺功能仪测定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理状态 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SAS评分(36.31±5.73)、SDS评分(37.69±8.74)均较对照组的(48.27±6.28)、(53.25±8.76)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肺功能 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FEV1、PEF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传统护理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效果,且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往往造成患者心理状况不佳,配合度降低,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求一种合理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尤为重要。聚焦解决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方式,其完全相信个体存在的潜能,深度挖掘个体的优势,实现个体预期的效果[2]。此外,该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问题,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引导,使患者正确的意识到疾病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并通过反复的鼓励,充分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身体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理状态、肺功能改善较为理想,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施以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肺功能,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可有效促进支气管哮喘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强化患者的肺功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