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泉俩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多文句生僻,文意深奥,常常让学生背得其文却难知其意,深度解读文本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深度诵读,感受语言之妙;推敲炼字,品析用词之精;渗透审美,体会意蕴之深;浸润德育,领悟情感之切。浸润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使用,不仅能够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学科素养,更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深度解读;古诗文;潜移默化;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A,F124.6,Q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181-01
古诗文是中華文化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明珠,在岁月的流沙中,它的光彩越发璀璨夺目。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中有很多优美的文段常常让我们陶醉于其声,流连于其境,但有些因文句生僻,文意深奥,常常让学生背得其文却难知其意,让教师知其有“鱼”却不知如何授“渔”。在多方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深度解读文本能很好地为古诗文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本文拟就古诗文深度解读作例谈。
一、深度诵读,感受语言之妙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我们可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音韵之妙。简言之,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最终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诵读之法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仅以《赤壁赋》为例谈古诗文教学中如何以深度诵读,最终收到“有声有色,入情入境”的效果。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文声调和谐,有行云流水之妙,非常适合诵读。在教学中,我以学生诵读感受为主,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尽情体味文中的诗意之美、语言之妙。
二、推敲炼字,品析用词之精
古人作诗写文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往往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一字见意深,一词显情长,炼字又必须以炼意为前提,使“意”具体、形象、生动、可感,才具有鉴赏的价值。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度解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以字润意,以意传情,层层深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有真味儿。
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三、浸润审美,体会意蕴之深
古诗文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行审美感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打心眼里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堂。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仕途失意而不得不离开京都时写的,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与渺茫。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却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时,眼前看到的画面除了这广阔阴沉的江景,还看到词人无边凄楚的愁情,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由表及里得到提升,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也在与作者进行隔空的心灵对话。
古诗文课堂本身就是美的载体,每一篇都承载着作者的审美情感,教师以美浸润课堂,深度解读文本,往往会收效显著,让学生沉浸在美的鉴赏中,折服于古诗文深厚的意蕴魅力中。
四、渗透德育,领悟情感之切
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大凡入选教材的古诗文篇目都有其思想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基点给学生渗透充满正能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循序渐进,聚沙成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期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豪而不放,悲中见壮。这首词因为用典多而生涩难懂,即使了解典故,学生对此词的评价也还是停留在“爱不起”的阶段。如何让学生深入此词,从中体会作者满腔爱国情并深深爱上此词呢?我将音乐引入课堂,在《英雄的黎明》宏大悲壮的背景音乐声中,知人论世,并引导学生想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音乐的渲染和德育的渗透中,学生深受感动,爱国诗人高大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中,学生乐于读此词,还主动学习词人的下一篇词作。爱国情感教育也以文本教学形式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了心灵的洗礼。
总而言之,深度解读文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在古诗文教学中使用,不仅能够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学科素养,更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最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