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红 梁玥亮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特色课程“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案例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思考及成果呈现,阐明在教学中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美术学(美术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科研创新;研究生培养;美术校本课程
21世纪,随着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世界教育热议的话题。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全文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对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以政策为依托,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国家、地区与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是当前高校需要认真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对美术学(美术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特色课程“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基于以下的认知和思考:
(一)立足实际,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促进美术课程的开发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光辉灿烂、丰富多彩。以少数民族聚集地广西为例,引导研究生深入探究和挖掘本土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积极参与美术课程开发,在教学科研与田野调查的互动实践中为其搭建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既顺应了高校提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点,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也是坚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有意识地渗透到研究生课程的教育学之中;培养研究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教学创新者”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一种积极响应。
(二)深入基层,“校校”联合,促进乡村学校美术教学良性发展
中国是教育人口大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美术教师严重紧缺等问题倍受各界重视。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各地高校纷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良策,发挥积极作用。开展“民间民族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激发研究生对于乡村学校美术教学的科研热情,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关注并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通过“美教下基层”,在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基层学校设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让研究生与当地教师互助帮扶展开交流学习,与乡村学生朝夕相处建立情感纽带,能够切实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教学创新力的发展。
(三)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先行,建设特色化研究生培养体系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涉及课程开发的所有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的制订、内容的选择、实施、评价等,但较国家、地方层面而言,又更富有机动性、灵活性、适应性和开创性。这就要求研究生发挥创造能动性,在规范与创新之间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图1)。尤其是乡村学校,常见通用教材不太适应地方学校的情况,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进而影响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对象,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拓,可以想见其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前景,同时,对于研究生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使其自觉地朝着研究型、创新型美术教师的方向努力。
(四)兴趣为师,方法为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学术论文是美术学(美术教育研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可视化成果,它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当前,“大一统”“一刀切”的培养方式已不再适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指向,因人而异、适度引导才是科学的指导策略。实践表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以“熟悉、兴趣、开创性”为选题原则,能够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注入动力与激情。例如,启发有乡土情怀的少数民族生源进行乡村校本课程开发,鼓励城市生源充分利用生活周边的文化资源……其目的是调动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因素,使其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智性、美德的开发以及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和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培养独立思辨、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麦克姆·格兰特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启心智,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勇于提出见解并能自圆其说,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产生的基础”①。当然,创新不仅是学生的创新,更是对导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鼓励研究生深入到民族聚集的城镇乡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调研和教学实习,尽管有的地区学校的条件艰苦、设施不完善,但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激励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和锻造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自觉参与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导师主导、学生跟学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笔者着重采取课程学习讲座及教研讨论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专题、课题为导线,让每位学生对所学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课题进行学习讲座、集体研讨,相互学习,形成集体研究氛围,导师在其中给予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激励研究生自主學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关注前沿动态、树立问题意识、掌握课题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要在理论和科研方面做更深入的研习与创新,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理论的关注以及对国家美术教育政策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活跃,尤其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及其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是学术界研讨的重要议题。借助“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微信群、“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等线上线下的学术交流,指导研究生密切关注学科前沿,采取面对面座谈和网络讨论等方式,及时把握学术前沿议题及学术活动信息,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及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对不同观点展开辩论,结合个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深入思考,确定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理论高度和学术敏感度,使美术教育教学理论能够真正应用于实践之中,反之又能促进其自身独特理论体系的形成。故而,从宏观视角切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为论文选题的前瞻性、原创性和创新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如研究生张美林起初对高中欣赏课中的情景教学方法很感兴趣,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情景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引发高中生欣赏作品时的情感共鸣,但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表示他们对身边新鲜事物更容易投入兴趣和感情。于是,她一改以欣赏教材中作品为主的办法,结合广西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将学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看到的美术文化精品搬到课堂上进行欣赏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结合教师教学内容积极查阅资料,踊跃发言,自发创作相关美术作品。再进行问卷调查时,学生反响强烈,感到这样的美术课让他们更具有国际视野。这些经历让张美林切身感受到教学创新带来的成就感,不仅让教学更富有活力,也让学生焕发出智慧的光彩,从而激励着她不断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探究与实践。
(三)不断反思改进、积极总结、科学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与其课题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其总结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通过“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教研活动,指导研究生调查收集学校教学状况的一系列数据,如学校美术师资、教学设备、学生兴趣等,以及探究校本课程的教学案例、学生作业成果等素材,从而获取学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大量搜集相关资料,认真阅读,从中吸取他人经验,发现尚存的缺失之处,从更高的理论层面进行全面梳理,反思教学研究的完整性、科学性,为撰写学术论文打好基础。笔者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学中发现,美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强,因此,科学地指导写作方法,明确指出他们论文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关键。首先,要求论文选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才利于作者全面、深入、透彻地分析问题,以达到由小见大的效果。其次,在制定论文提纲时,要特别强调前后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由此及彼的连贯性,围绕观点科学论述的合理性,只有制定好论文提纲,才会对论文胸有成竹,才能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写作时,要熟悉运用资料,充分展开论述,注意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注重行文、图表的规范性,充分体现出学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培养研究生已取得的教学成效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提高了研究生们对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研究热情
美术学美术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自各省市地区,广西籍学生仅占1/4。经过本课程教学研究和现场调研,研究生们对广西少数民族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起初的猎奇到读书了解,再到专题研究和最后的学术论文总结,一步步地加深了他们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民族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也促进了他们深入研究的意识。
(二)增进了研究生对民族美术与美术教学结合研究的自信心
本课程教学使广西籍学生对该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外省籍学生也关注该课题的研究的可能性,如蓝苑尹、覃媚、甄玲玲等同学先后以民族美术资源开发利用于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为题进行专题研究,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及学位论文。其中,笔者指导覃媚的毕业论文《白裤瑶族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小学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被收录“2018国际艺术教育协会亚洲区(香港)研讨会暨第七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集,并于香港教育大学做报告,受到与会的学术界人士关注及好评,她以该题撰写的毕业论文也获得盲审双优的好成绩,并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三)加强了研究生们对少数民族美术题材创作动力
在广西有许多地方都会装饰少数民族美术元素和以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其中传达着民族审美意境和文化意味,通过学习,研究生们对民族美术的造型、色彩、构成等元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论文写作及绘画创作中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也促进了师生以民族为题材的创作,研究生王春梅、黄樱、张美林等创作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的学术展览。
綜上所述,美术学(美术教育研究)硕士研究生的特色课程“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体现了国家提倡立足于地方课程资源的政策,又为研究生提供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美术教学研究中的科研方向,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系统培育其应具备的研究方法,形成把握学科前沿、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等学术素养。总而言之,美术教育任重道远,未来还有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借鉴、反思的空间。
注释:
*本文系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美术学(美术教学研究)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X JJG09)。
①唐慧玲:《关于当代大学生思辨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才智》2012年第32期,第234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2]陈醉.热烈与凝重——从著作出版想到研究生培养问题[J].美术观察,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