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伟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使得课堂生动形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集声音、图片、影像为一体,还能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之时便轻松些许,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 计算机 兴趣 直观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激发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也深受人们的重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已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渐渐的,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取代了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手段。不难发现,多媒体更能形象直观的为学生呈现所学知识,其画面感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计算机教学本身就具备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优越性,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动静结合,虚实相衬,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英語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此,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展开浅显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的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即课堂导入,该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亦是极其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在授课之时,教学工作者便可以合理的利用电教媒体,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尽快的融入课堂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反馈。比如: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在讲解课文之时,教学工作者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通过课文中两人之间的对话,从而知悉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幻灯片上的录音机,让学生跟读对话,在跟读的同时,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工作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全身心的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极大限度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增强感性认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重、难点
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还是一种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不能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讲解和释疑,因为对于抽象而生涩的英语知识,凭借教学工作者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接受,而且也理解不了,所以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便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一来,上英语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生单词之时,便可以采用网络广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另外,教学工作者也可以设计教学课件,集动画、图片和影像于一体,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所学单词的意思,而且教学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想象、说词的教学方式,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和记忆单词的速度,这样的话,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更多的词汇,丰富其单词储备量,而且来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认识能力,而且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可以将单词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另外,将单词附上音标、释意和声音,使得学生的各个感官并用,而且生动形象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利用教学媒体,挤出时间供学生练习,提高练习的质量,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此,教学工作者要想方设法的突破时间的局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口说英语。为此,英语教学工作者便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辅助教学,这样一来,英语课堂的教学节奏便有所加快,学生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口语练习,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与此同时,在讲解课文中对话的时候,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CAI 课件,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并插入动图和影像,以及生涩单词的解析,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之时便容易了很多,当然,教学工作者也可以采用学生提供的材料,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不仅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能在无形中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时间久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便会有所提高,而且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另外,教学工作者还可以利用投影显示单词,并附上图片,让学生先看图片,猜想图片的意思,然后再出示单词,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从而有效地记忆单词。
小结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为此,高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可以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让英语不再是学生的“敌人”,相反地,学生愿意学习英语,也愿意开口说英语,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