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若琳
摘 要:数学是小学生学习中最基础的学科,通常学生从阅读题目到得出答案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误解题目的意思是不认真学习,但事实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还不成熟。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审题能力;小学数学;审题习惯
提高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是目前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审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积累出来的。因此,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提升数学的综合素养。
一、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正确辨清题意
读题是第一步,如果学生无法正确读题,就会产生思维偏差,影响答案的正确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重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在面对问题时要认真耐心地阅读,并且要反复查看,一边读一边思考,才能将题目中设置的陷阱找出来,从而正确解题,提高审题能力。
以“百分数知识”的学习为例,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安排两道题目:“一条高速公路完成了全长的40%,距离终点还有200米,求高速公路的全长。”“一条高速公路完成了全长的40%,距离中点还有200米,求高速公路的全长。”果然,有很多学生因为读题不清,用了同样的计算方式,经过教师提点,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就相差了一个字——“终点”和“中点”。看似相同的两道题,答案却完全不同。只有学生具备认真读题的能力才能发现题目中细微的差别,从而了解正确的题意,答出正确的答案。
二、强化读题次数训练,学会自主审题
教师要加强读题训练,让学生在有强度的训练中避免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审题中,养成自主的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并且通过增加读题次数的训练,能让学生轻松掌握题目的中心思想,在做题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在一道数学题中,有一个像4+5×2的简单运算题,许多学生通常会算成18,而错误的根源就是学生在审题中粗心大意,正确的运算顺序应该是先乘后加,但是学生容易在审题中匆忙读题,造成他们的思维定式,变成先算加法后算乘法。这样的错误不是由于学生解题能力的不足,而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读题次数太少,没有看清题目需求。这时候,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读题训练,多读几次题目,多审几次,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在反复地读题中发现这些原则上的错误,同时也可防止这样的错误多次发生。通过读题训练,增强读题次数,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减少错误率,提升数学效率。
三、采用默读审题方法,化解题目障碍
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更加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默读能力能让学生在审题中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的阅读,这样才能在审题中挖掘到题目设置的隐藏障碍,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准确化解,提高审题能力的同时保证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利用2、4、6、9这些数字分别组成两个加法算式、两个乘法算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形式来进行审题,认真理解题目要求,可将整个题目分成三个部分来看:2、4、6、9这几个在题目中出现的数字是不能用其他数字替代的;注意是要求组成加法和乘法的算式,而且分别为两个。将题目的主要意思在自己的脑海中默读理清,并分别列出顺序,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清晰地了解到题目的意图,审清题目,学生自然就能轻松得出答案,也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当充分认识到审题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认真读题,强化默读,理清题目意思,捕捉关键词,才能在解题之前做到心中有数,更加高效、准确地解答出答案。
四、掌握题中主要信息,进行有效思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但数学题目却具备较为复杂的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做题时容易感到吃力,这就会造成他们审题不清,无法正确了解题目。因此,增强审题能力,教师在学生做题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遇到主要信息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分析。
例如,在进行分数类题目训练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辆电瓶车以每小时 50 千米的速度行驶,它从A区到B区用时2小时,再从B区回到A区用时1小时,这辆电瓶车总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经过审题就会得出时速与时间相乘的公式,即50×2 或者50×1,但这时学生感到疑惑:往返的行程并不一致。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让大家自主思考。有学生得出在题中没有说明电瓶车是按照原路返回的,所以往返路线不是同一条,时速没有改变,那就是从B区到A区最短的路线;也有学生认为可能是从原路返回,也许到达了A区但并没有到达出发的地点,电瓶车在半路中,所以是50×1千米。从学生的结论中,教师发現学生正确找出了题中隐含的信息,且了解充分,更能够从现实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审题能力。
五、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审题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审题中懂得举一反三,懂得开动脑筋思考,从而挖掘出题目中更深的含义,并联想到其他相似类型的题目。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使审题更加轻松和准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在做关于图形面积的题目时,如根据半径为3厘米求圆的面积。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是求面积,因此要利用S=πr2的公式计算。然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启发散性思维,如果将题目改成同类型的根据半径为3厘米求圆的周长,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D=2πr公式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下次做题时,认真审题是求面积还是求周长,以免出现审题不清的错误。此外,当学生在面对求解梯形面积的题目时,通常思维定式,采用“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2”的公式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这到底是常规的梯形题目,还是有更加深层次的解题需求。比如,有的梯形人不规则,可能需要将梯形分割为几个三角形和长方形,才能解出梯形的面积。这时候就需要认真审题,利用发散性思维找出题目中隐藏的解法,得出准确的答案。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动脑思考的频率,也能加强数学题目的审题能力,最终拥有更好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审题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