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2019-10-22 06:26王斐
理论观察 2019年7期
关键词:整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斐

摘 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之一,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一个宏观的、全局的视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正确处理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实共同体”的内涵,根植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于世界的发展大势;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体现在理论整体、逻辑整体、历史整体、方法整体四个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维度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更深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时间与空间整体性,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21 — 0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着眼于本国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人类过去、关乎人类未来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也得到国际上广泛回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各国间的命运和利益從未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蝴蝶效应”涉及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是坚持唯物史观的要求,又是构建人文伦理情怀必备的要素,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认识和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有助于避免整体和局部的断裂与脱节,深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首先是就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进行讨论,分析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视野凝聚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下,以一种全新的、宏观的视角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1.何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马克思对整体性的解释最早蕴含在“实践”之中。马克思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费尔巴哈只注重客观事物的朴素直观却没有看到人对客观事物能动地改造,马克思将实践主体“人”从客观世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强调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现实的人与物质世界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既不能夸大实践主体能动性,也不能夸大实践客体的决定性,两者的平衡与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初表现,之后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不断展开和发展。

“整体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系统具有区别于外部其它事物和内部组成成分的整体的形态、整体的特征、整体的边界;表现在时间上,就是系统具有特定的整体存续和演化过程。”〔2〕在这里就是说整体性表现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次内,具体到马克思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复杂过程中以至科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主题和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为主线,体现在以探讨现实人为出发点到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目标的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作为根本原则的整体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统一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客观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共同体”到马克思抨击的非正义性的“虚幻的共同体”再到正义性的“真实的共同体”,将马克思主义“真实的集体”思想时代化,传承“天下”观、“和”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在国际形势和全球问题的较高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人类”与“命运”统一于“共同体”之中,赋予“共同体”一种宏伟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3〕,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类共同利益优先于一国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和一国利益的辩证统一,力争达到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有的从政治制度层面界定,有的说是价值取向,还有的谈及人的本质或国际全球观念等,但其中的核心内涵亘古不变,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4〕五个方面,“五位一体”的统一清晰描绘了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国际美好蓝图。

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结合以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简单概括,可以看出两者具备一定的逻辑关联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基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好比绘图过程中的轮廓,整体性与共同体同根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深厚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人类的视角,涉及国家利益这一根本内容,其内涵中的“五位一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基础上凝聚着新的时代内涵,这也恰成为体现时代研究的整体性土壤,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阈,是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高层次解读,是“利益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信仰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集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依据和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充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具体体现在理论整体、逻辑整体、历史整体和方法整体四个方面。

1.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理论整体性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第一层次是世界观本身,第二层次是世界观转换为方法论,第三层次是第一第二层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关于“真实共同体”的阐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起点。“真实共同体”鲜明的对比就是“虚幻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打着为群体、为集体、为国家等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旗帜,反而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在“虚幻共同体”中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反对的重现,更多的是统治阶级获取统治地位赢得利益的工具。“真实共同体”实质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目标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取利益,实现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统一的物质世界为前提,虽然国与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有所别,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统一的,人类共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层出不穷的全球问题,基于对现实之维的思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行动,这将把中国对世界命运、人类命运的总的观点和看法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指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这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整体的体现。

2.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逻辑整体性

逻辑整体性强调理论内部构成呈现出的复杂关系的统一,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三者的统一以其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逻辑整体的表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从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即人的解放的学”,〔6〕马克思主义始终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永恒的主题,要想实现价值旨归,凸显人的主体和承担者的地位,必须从具体的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个领域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三个领域中蕴含的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摆脱阶级对立固有的束缚。

中国始终倡导和平友好,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们尊重客观世界、人和人类社会固有的规律。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而独立发展,我们的目标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开启共同繁荣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化了“五位一体”统一,将政治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放在首位并作为主要途径,将“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作为重要保障,位居内涵的第二位,肯定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的重要性。处理好政治和安全问题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当务之急,只有把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合理解决了,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才有机会可持续进行,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文化、生态事业也无从谈起。我们肯定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呼吁避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关注代际问题等,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依然禁锢人类的枷锁,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充分解放人、发展人,使“共同体”同发展同协力,使全人类共生于美丽的新世界。

3.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历史整体性

“当逻辑整体性关于理论构成所呈现出的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反映出来时,它就会转化为历史整体性”〔7〕,世界观、方法论的发展过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整体性,历史是一个从古至今过程,在这里突出“过程”这一运动的状态而非结果。“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地具体地同经验联系起来,对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具体实践,也是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和”文化的追根溯源,還是对中国和平友好外交理念的传承。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9〕,马克思将“单个人的解放”与“世界历史的程度”统一起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推动了单个人摆脱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建设需要世代人齐心协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绝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只有加强区域、民族、国家间交流,各国人民的愿望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至现代的整体线索,放眼未来的人类世界,在动态中实现了历史的统一。

4.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方法整体性

基于世界的本质,又具体化为一定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分析基本原理的应用,从而显现出马克思主义方法整体性,方法整体性突出体现在方法论的应用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思考而形成的中国方案。

世界各国紧密的联系与一国独善其身是绝对对立的,关注当今世界的变化需要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曾经弱肉强势的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和平共存之策,曾经追求本国利益之上赢者通吃的发展之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创伤。在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下,解决多样化、多层次的矛盾亟需新的方案和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但在构建过程中依然矛盾重重,人类社会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历史至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不协调的矛盾,存在着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矛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在控制矛盾、避免矛盾、扩大利益的形势下提出,寻找共同利益的契合点。整体并非部分或局部的简单相加,“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使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10〕,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国之间共享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缓和矛盾、化解分歧、协调利益,以达到“最大公约数”,惠及全人类。

三、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的路径

1.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

把握理论整体性,让思想和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并为全人类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第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构建整体的思想体系,才能辩证地认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是整体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认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位和目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线索是在明确和解答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即“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才能对症下药;第三,还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出发,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或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依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不动摇。

发掘提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的整体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现实状况,理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质而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推动“世界梦”,实现“世界梦”也就是在助力“中国梦”;第二,立足于当今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整体性,不寻求利益最大化,也拒绝利益最小化;第三,把握“五位一体”的统一,要协调“五位一体”之间的整体性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离不开任何一方面具体实践的推动。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精神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智慧能否实现依赖于能否找到通向智慧的途径,智慧的途径决不是单独从理论或实践中生长出来,而是在于两者的统一。

2.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间与空间的整体性

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空间整体性,第一,确立空间的总原则,将理论之维、历史之维、实践之维统一于三维立体之中,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二,协调处理新时代空间中的对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内涵不容忽视,准确把握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的定位,同时“协调处理好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与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11〕,将我们的总体布局作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的國际秩序;第三,由点及面及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始于周边国家,最终形成全方位布局,中国—巴基斯坦、中国—越南、中国—老挝、中国—柬埔寨、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坚持空间整体性原则,推动区域性共同体建设,在世界范围内也将非同凡响,国际回声必将越来越响亮。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十月革命101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纵观历史长河,马克思主义时间整体性贯穿古今。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启了崭新局面;第二,适当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时间整体性,才能进一步梳理中国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内和对外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由此展示出中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显现出中国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历史必然;第三,着眼于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长远视角,时间不可倒退,唯有行动之前思考未来才可以祝福未来、畅想未来,我们为自己更为世世代代负责,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国对于人类未来的畅想与希望。

时间整体性从纵向维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整体性从横向维度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两者是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个必要视角,将两者统一起来也是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孤立、单独的个体,是社会性存在物,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2〕,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13〕,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阈认真学习和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期待这一理念和实践迸发巨大能量。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2〕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71.

〔3〕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9-10.

〔4〕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

〔6〕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2).

〔7〕张雷声.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大视角〔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07).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10〕李庆国,张乾元.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11〕章忠民.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13〕王恬,牟宗琮,张梦旭.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01-2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整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