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颖 孙浩然
摘 要: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时期,我国现今的社会文化格局面呈现新的发展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致使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动,这对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挑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表象化,个别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为改进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坚定信仰,需要采取理想信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坚持认知教育和认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本文从高校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出发,探究高校学生在树立理想信念过程中所出现的功利化和边缘化认同现象,通过提出建立健全认同教育体系和改良传统教育模式等举措来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7 — 0012 — 03
习近平总书记习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首要动力,更需要加强理想信念引领
一、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报告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更需要强化青年学生担当民族复兴伟大重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化者。
截止到去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校达3779万人,并且随着普及程度提高,高等教育人数在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未来发展的社会活力和创新力量。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青年人才的价值理念影响,他们肩负着承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实现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的新希望、新动力和新力量。理性审视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考究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方向正确与否,结合学生在校的现实情境、心态和行为模式挖掘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客观元素,从多方面考究高校在认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以期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和穿透力,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发展中具有不可获取的意义。
二、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比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程度受到学习模式的影响,综合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造成认同存在差异:
(一)学生的个体因素和认知层次影响认同
在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认同程度较高年级学生差异明显,表现为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强烈,课堂教育对其价值观念的号召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个人感悟,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加之考虑毕业就业的问题,他们的认同过程无法避免利益因素的困扰。另外调查中发现女生的认同感高于男生,而男生的优势在理论掌握精髓及党政策方针理解上,其原因可能在于女生的感性认知要比男生更加敏感,她们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政治情感上的号召,而男生如果跨越了感性认知的门槛,他们的理性认知与思考程度要高于女生。
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取得各项创新性成果,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突破式跨越,学生直观感受到国家力量的增强,加深了大学生的认同程度;但同時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文化多元而带来的思想冲突,又导致大学生的认同产生顾虑。在这种怀疑下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实践体会不深刻,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过于理想,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一部分人迷失了信念。在当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政治诉求的理想性导致其面对网络信息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甚至一些反动的言论也会影响波动到他们的认知情绪。对理论学习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往往会影响其价值认同。
(二)专业差异导致认同程度不同
学科类型的涉足领域不同,各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研究方向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程度不一。理工科的学生侧重于应用型研究而忽略了理论学习,文史类学生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认同感更强。同时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和学校培养体系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思维逻辑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知识的系统性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每一个具体内涵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对党的历史,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及了解相关内容完整性决定了他们对于相关理论知识抽象内涵的理解水平,这也关系到他们在把握理论内涵的抽象性和主观认识的现实性的矛盾。由于文史类学生的学科特点,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情况理想于理工类和艺体类。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程度的学习,也是我们在分析提升路径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方面。
(三)高校教育模式正处在机制体制更新中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观念尚未稳定的群体。认同教育的情感号召与其内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得不到解决,对于老师传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往往加上自己的猜测。此外,个别在高校的专业教育队伍培养的体制不够完善,教育者自身对教育内容认识不深刻不具体,不利于推进对相关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部分高校把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式单向归属到课堂教育,舆论宣传方式单一缺乏渗透力,如在学生经常浏览的贴吧,论坛,很少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板块和讨论。日常学习教育活动多以文件对学生直接下发通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课堂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环节各个要素没有形成合力,难以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接受内容都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很少上升到情感认知以及理性认知层面。
(四)家庭及成长环境不同导致认同情况出现差别
由于个体成长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家庭经济的不同及父母政治面貌和工作单位的差异都会影响其性格、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形成。例如:从小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条件中的学生更容易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部分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文化氛围的缺失和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其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偏少,认同度偏低。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对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另外家庭教育也是认同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存在错误观念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更多关注党员身份所带来的增益,导致学生对认同过程中出现观念性的偏差滋生了功利性认同的存在。
三、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路径构建
要想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从多维视角出发,以学生自身需求、高校教育建设、组织社会实践这三个方向共同发力,消除学生在认同过程中多重阻力。
(一)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
发掘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把理想信念教育束缚在课堂,停留在传道受业的教学模式,只以单一的教材为教学依据,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化了教育效果。除课堂以外,要关注学生的利益需求和思想困惑。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同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尝试多种教育方式,以理解学生内心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新视角,改变灌输理论模式,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入手,将认同教育与对学生的生活管理结合起来,让教育不仅在教室,还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生平时的学校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平时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加以照顾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以这样的方式改善学生由于成长个体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阻力,培养学生感恩和回馈社会的良好心态,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改善高校教育
1.优化师资队伍,改革课堂教育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个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教育者也面临考验。学生的思维广度随着社会信息化而延伸,既要开展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又要有所侧重,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教育工作。要想在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自身的思想建设也尤为重要。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学术视野,培养专业教师队伍,增强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魅力,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在教学计划上尝试分层次教学,缓步融入学生的接受机制,让学生更加主动在感性层面了解相关理论概念和内涵,再通过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结合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营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以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既满足了新时代学生表达个性的要求和受教育的诉求,又可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
2.正反教育与利用红色资源教育相结合
在宣传教育方面,根据传播学规律,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越要采取多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文化层次在社会格局中处于高位群体,如果高校的方针片面注重对理论的宣传教育而忽视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分析和评价,并不一定会取得成效。可以将一些示例性材料以正反两方面的形式带入到日常宣传教育中,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更加鲜活更具有说服力。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又可以增强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抵御。
将革命传统教育和认同教育相结合,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等融入到理论教育中,发挥这些优秀革命传统的精神力量,振奋大学生的精神,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有效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以教育资源的形式融入高校日常和课堂教育,讲授“红色精神”的理论背景、深刻内涵以及价值意义,深入挖掘“红色精神”背后的中国故事,运用“讲理论+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基于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高校在日常管理中突出理想、道德、纪律以及作风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习惯。培养学生作为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注意仪式感的教育,通过相关行为和情感的引導将学生的表象认知转化为内心的精神动力。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馈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回馈机制,这样既有利于对教育工作者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约束和监督,又有利于反馈各个教育环节可能浮现的问题,最快时限内改进问题。要以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目标和检验依据,通过学期考核和学生的在校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在时间上要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在工作上要将考核落实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周期和学习内容上,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及时收集和整理反馈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调整。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深化社会认知、锻炼操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特殊意义。要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参加社会调研、义务劳动和社会公共活动,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让大学生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胜利果实。组织学生到优秀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和学习,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悟,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和认同,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和发展搭建了新桥梁。
认同教育的环境不能仅局限于学校,高校还可以和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动体系,到社区组织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参与其中,高校也可以通过在校举办相关教育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与学生家庭教育的联系,多维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环节中把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互相配合共同发力,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对大学生认同教育的时效性和穿透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4.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3〕刘岩,李彩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接受问题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J〕.求实,2010,(06).
〔4〕夏文贵.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J〕.思想战线,2014,(06).
〔5〕袁芳.“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26-2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