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小儿癫痫的发病率在0.5%~1.0%,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意识一过性异常、肌肉抽搐等,症状往往持续性反复发作,患儿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1]。丙戊酸钠是临床中治疗小儿癫痫的首选药,有着良好的抗癫痫作用,但是在用药过程中会对患儿的血液系统、认知功能造成影响,存在着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收治小儿癫痫患者43例,通过实证性分析来研究丙戊酸钠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2017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小儿癫痫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儿童43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1~12岁,平均(7.0±2.2)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11岁,平均(6.8±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丙戊酸钠口服治疗,用药量控制在12.3~27.5 mg/d,连续治疗1.5~2.5年。血小板数目检测方法: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1 mL中指末梢血;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方法:空腹时抽取4 mL肘静脉血,抗凝处理后,使用肾上腺素进行诱导,血小板浓度为250×109/L。检测包括3个时间点,即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和治疗1年后。
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效果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表明患儿治疗效果良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表明病情得到缓解,无效表明病情无任何变化或者加重。血液化验确定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与聚集率。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的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表2 两组的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组别时间 血小板计数(×109/L) 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治疗前 237.3±16.2 69.8±15.4治疗半年 186.3±19.5 52.3±10.2治疗1年 99.3±16.4 45.5±8.4对照组治疗前 222.6±18.1 70.5±16.5治疗半年 217.3±17.4 71.8±13.4治疗1年 214.5±17.1 69.8±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5%,对照组为83.72%,观察组治疗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癫痫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脑功能失调疾病,患者的脑部功能出现异常,容易反复发作,主要是利用药物来进行控制,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治疗,会造成患儿的脑损伤。发病时患者会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表现为抽搐、高热,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丙戊酸钠是临床常用药物,是一类高效、广谱的抗药,对于癫痫发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药物浓度的提升会增大临床效果。丙戊酸钠能阻断T型钙通道,提升氨酪酸的浓度,抑制了谷氨酸的活性,降低神经兴奋度,有着显著的抗癫痫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丙戊酸钠对于患者血液系统的功能有一定的损伤[3]。小儿癫痫的治疗周期长,需要长期坚持服药,临床中应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防止出现血小板急剧下降的情况,加强对患者血象的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半年、1年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小儿癫痫患者的治疗中,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后的癫痫发作次数及癫痫持续时间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效果显著,但患者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有了明显下降,证实了丙戊酸钠会对患儿的血液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提示了血象监测的必要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儿的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液系统功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丙戊酸钠的异常性不良反应。 这可能与VonWille-brand 因子水平下降以及药物对造血干细胞的毒性影响等有关,导致血小板聚集率与血小板技术受到了影响,造成血小板功能降低[4-5]。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对小儿癫痫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