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00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长沙
在临床上呼吸系统疾病十分常见,其中支气管哮喘疾病与支气管扩张疾病发病率较高[1]。以上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疾病同时出现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两种疾病合并病情复杂,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常规的治疗方式应用效果不理想[2]。本次研究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表面激素吸入治疗,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35例。常规组女16例,男19例;年龄35~74岁。试验组女15例,男20例;年龄34~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常规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氨茶碱静脉滴注解痉治疗、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行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激素雾化吸入治疗:给予患者倍氯米松雾化液治疗,3~4次/d,1~2 喷/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半个月。
评价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气道反应性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恢复正常,胸闷等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变化不明显[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后气道反应性指标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各项气道反应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临床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心悸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见表3。
表1 两组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表2 两组各项气道反应性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各项气道反应性指标比较(±s)
组别 n 气道传导率(%) 气道阻力(%) 气道高反应性(分)试验组 35 87.46±10.24 175.49±20.13 0.78±0.43常规组 35 35.67±6.18 485.67±74.28 152±0.96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支气管扩张疾病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支气管哮喘疾病也十分常见[4]。这两种疾病合并后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并且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这样就会影响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
临床实践表明,以上两种疾病合并时会相互影响,导致病情不断加重,所以临床要重视其治疗[5]。传统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患者解痉等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该药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在支气管扩张与哮喘合并的临床治疗激素治疗还存一定的争议。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喘患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试验组治疗后患者各项气道反应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结果可知,激素表面吸入治疗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气道感染问题十分严重,气道黏膜纤毛柱状上皮破坏,合并哮喘后支气管内会出现大量分泌物滞留,从而加重病情。而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消除气道炎症,同时缓解支气管痉挛,维持患者正常呼吸,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二丙酸倍氯米松属于一种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中对于支气管渗出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就能够有效消除支气管黏膜肿胀问题。同时该药的抗炎效果十分显著,能够起到收缩微小血管和抑制炎性细胞移动的作用。另外,二丙酸倍氯米松能够有效阻滞各种过敏介质释放,降低过敏介质的活性,所以该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在局部形成高浓度药性,治疗效果理想。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心悸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表面激素吸入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表面激素吸入治疗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