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表面上看,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对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指导,但细究起来,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只是把阅读作为通往其他领域教学的一个途径,对学生的指导也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关注的多是学生是否读的流畅、没有磕绊等,而没有细究学生通过阅读所得到的收获是什么、有多少。本文即从留出充分阅读时间、组织开展小组阅读、合理运用读写结合三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般情況下,语文知识技能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方面,这四个方面互为依托,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阅读能力上存在缺陷,必然会连带到其他能力的发展。而流畅的阅读只是阅读能力中非常单一和表面的一种呈现方式。比如,学生能够非常流利的读下来一篇文章,但是缺少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或感情的思维方法,这种阅读的效果就是很可疑的,学生也无法从中吸取足够的营养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所以,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提起更多的重视,把教学效果向更深处推进。
一、留出充分阅读时间
如上文所提到的,部分教师只是把阅读作为课堂教学中通向其他领域学习的一个环节或途径,实际上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度是非常不足的,也不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比如只是让全班集体朗读一遍,然后马上带领学生去找其中的生字、生词或挖掘中心思想。乍看起来,这种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但只不过是教师的一种灌输罢了,学生很可能直到本课教学结束都没有对课文建立起一个基本完整的印象。所以,留出充分阅读时间是阅读教学真正发挥效果的关键基础。
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初次在初中阶段接触古文,虽然内容短小精干,但是其中包含一些典故,在语法等方面也与现代白话文有比较大的差别,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小故事是比较有趣的,这种趣味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发现才能促使他们产生比较强烈的学习乐趣。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注释,在反复阅读中争取自行搞懂课文的含义,品味其中的趣味与道理。
二、组织开展小组阅读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阅读对象的难度会逐渐增高,经典文学作品或其节选在教材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而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给不同的读者带去不同的感受。虽然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但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情感上比较敏感细腻,有时会在课文内容的熏染下迸发出强烈的感情;而因为其个人生活经历上的差别,这种强烈的感受还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容易走极端,钻入牛角尖出不来,或找不到一个大致的头绪。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阅读,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实现对阅读对象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法国人民在战争失败中所感受到的屈辱和对被割让领土的思念。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想要理解其实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战乱年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学生思维细腻,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感情,但大多数学生往往是比较懵懂的。这时开展小组阅读,可以在交流中帮助更多学生打开阅读思路,刺激他们的思维,产生更多、更深刻的阅读感触。
三、合理运用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都在积极主动地运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通过写作增进了学生对阅读学习成果的运用能力。但是,读写结合不能滥用,要有合理的规划。有些阅读对象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这类内容可以比较顺利的过渡到写作教学上去;但一些比较复杂、难于理解的阅读对象,不能简单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而要根据学生具体能力或成长需求合理制定写作任务。
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不仅在写景方面非常优秀,字里行间中还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要明白初中生的人生经历还非常少,他们的感情虽然细腻,对事物的观察却不够深刻,有时很难实现感情与实物之间的结合,更难通过细腻流畅的笔触表现出来。所以,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景物描写上,先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体悟生活。只有通过观察建立起比较深刻的认识,景与情的结合才有达到收放自如的可能。
总而言之,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不够,也有些教师虽然看到了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出阅读教学的潜力。希望广大同仁能够认识审视自己以往的阅读教学活动,及时查漏补缺,加强开拓创新,积极更新教学策略方法,为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提升创造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莉.论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90-91.
[2]逯杰,伊飞.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中国教师,2018(S2):119.
[2]李家惠.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130.
作者简介:彭玲,1970年2月生,女,四川雅安人,任教于四川省名山中学蒙山校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