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共享经济大时代下共享教育随之而来。何谓“共享教育”?共享教育下我们共享什么?共享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在共享理念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方共同传递反馈中,建设教学资源库,最终达到共享共赢。
关键词:共享经济 共享教育 资源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围绕出行、空间、生活等方面的共享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社会已无可争议地步人了共享经济时代。董成惠在《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一文中认为:共享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借用互联网络平台,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1]。當这种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共享经济。这种共享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其本质特征就是: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时代的科技创新,也不再是封闭式的创新,而是开放式、共享式的创新。任何新技术,都不可能长期成为独家垄断、独家享有的独门绝招,只有拿出来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因此,技术创新也必须走向合作,共同创造,共享资源,共享成果。随着社会进入共享经济时代,共享教育到来了。
一、何谓“共享教育”
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共享经济的这一特征同样适用未来教育。“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当然也影响到教育。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共享教育同样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它是非正式学习以及非系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重要途径。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说[2]。
共享教育应是在共享时代,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便捷方式,对课程、师资、教育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免费或低费的便捷分享与使用。其本质上是订制教育、私享教育、更适合的教育,是对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更深刻满足,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在共享教育中,人们不求占有,只求共用;人人皆可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人人又都是享用者;人人皆可为师,人人又皆可为徒。“需要”与“喜欢”成为人们选择的最高律令。
二、共享教育“共享”什么
教育包含教育技术、教育智慧、教育态度、教育情感、教育成果等教育元素,各个元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一个完整的共享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作为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技术和思想,而同时作为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也在向教师传递思想和知识,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双方相互传递,相互反馈,相互借鉴,相互提高,共享共赢。在这个系统里,教师的供给侧与学生的需求侧相互融合,各种形态的教育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链,实现教育的宽度、深度、厚度、速度四维共享。
1.共享教育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 。共享教育时代,首先是共享教育资源。作为最大资源的教师和学生这是共享教育中最基础、最长效的资源,教师的教育智慧物化成果是资源,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互联网时代学生有着丰富和奇异的想法,学生既是教育资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智慧作为教育成果也是重要的资源;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里,教育资源呈现多元化形态,教育技术也是资源;同时,各种包含教育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资源,这些资源,人人可以共享,时时可以共享。互联网已经将各种教育资源扁平化、普惠化,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2.共享教育平台
互联网得发展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平台,同时,未来还会大量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专门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相融合的教育服务平台,这种教育服务平台不等同于现在几乎泛滥的教育资源网站和教育学习网站,这些网站类平台只是具备了平台的公众性和一定程度的互动性,不具备生成性。未来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应该具备深度的互动性和资源生成性,也就是说,这个平台不但是资源交互通道,还必须具备资源重构、不断生成新资源的功能。
3.共享教育成果
在教育的价值体系里,学生常常被视为教育主体对象,学生获得的智能常常会被视为教育成果。在共享教育的大背景里,学生主体将呈现出多位性。学生既是教育资源的需求者,又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学生的需求本身也会成为教师创造教育智慧产品的原材料。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下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成果,双方共同享受教育成果。2017年底网络教育共招生230万人,在校学生646万人。慕课累计选课人次突破2000万[3],“中国大学MOOC”APP使用用户超过400万人。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725万人次。与此同时,“爱课程”网和中国大学MOOC网,经过多年运行,已积累共享教育资源管理运营的丰富经验。
三、共享教育的意义
1.共享教育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在共享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支付一定的费用,借助于互联网自由点击教师的课程资源,并可以租用教师的时间给予专题的辅导和讲解传授。能力水平高、教学态度好的教师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较高的报酬和收入。共享教师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共享教育可以推出“定制”服务,开发出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课程资源
在共享教育的环境下,在当前大数据的环境中,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自动追踪和留存学生的相关教育数据,并不断地更新,低成本的获得有关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等相关数据,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集合各类教学资源给学生,使其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提供具有特色的“定制”服务。
3.共享教育可以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资源,应真正发挥教师的知识引领作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发展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将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讲授,而是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通过对话、沟通和互动,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理念,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在分享自己的同时,也可以从学习者身上获取更多的灵感。在共享教育时代,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单纯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每个人既可能表现为知识的生产者,也可能转换为知识的消费者,这种双向的交流与沟通彼此分享资源,彼此共享资源,使更多闲置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4.共享教育刺激了终生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社会在加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许多学科的更新周期已由20世纪初的30年缩短为5年,这就意味着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可能就面临知识的淘汰和更新,为适应社会不被社会所抛弃,必须学习,终生学习成为维持社会生存的必需。共享教育摒弃了学习中的需要的教室学校等物質资源而提供了知识经验理念等智慧资源,可以随时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和愿望,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进而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四、资源库建设与实践中的共享教育理念
1.开发教学资源,共建资源库
教学资源开发独自成立卓越教师实验班,采取“叠加式”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说课”理论的前提下,开始熟悉中学历史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取1—2节课作为自己“说课”的内容,自主创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能完成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娴熟的运用能力,能熟练地制作课件,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操作。撰写说课稿,制作“说课”PPT,开发“说课”教学资源,建立“说课”资源库,打造“说课”资源库平台,为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学习便利,共建资源库。
2.共享资源库,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班改变了传统师资型学生培养的训练模式,不拘泥于学校和课堂,在资源库建设完备的前提下,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线的教学实践活动。现场观摩、参加大讲赛,给学生现场做课等,加大对学生实践训练的投入。克服心理障碍,提升教学能力,做到人人登台“说课”,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说课”的技能。通过“说课”方面的实践训练,掌握“说课”方面的基本技巧,同时要注意“说课”的问题:1.扣准时间,突出重点;2.精心设计,入课新颖;3.注重原创,避免抄袭;4.虚心求教,游刃有余;5.语言凝练,板书精简。在实践中检验“说课”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在不断反复训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3.实践反思,理论提升,达到共赢效果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职后跟踪调研,掌握学生工作以后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教学、教研和管理的协调发展,掌握卓越教师班在晓得实践训练对入职后的影响,对调研的资料进行分析,反思课题研究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计划方案,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的水平。作为学生也应该反思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学会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
通过学生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训练,解决了反复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懈怠、教研水平的提高和对学生教研水平评价的问题,从而保障学生在对资源库开发过程中掌握的各个环节,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教师,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5):4-15.
[2]丁钢.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理念转化[N].光明日报,2017-08-08.
[3]中国大学迈入“慕课”时代:累计选课人次突破2000万[N].中国教育,2017-01-19.
作者简介
徐芳亚(1970—),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世界史、历史教学和教材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