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子君
摘 要: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时间有限,任务繁重,明确化学社团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将化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的社团活动,既有利于化学学科的有效教学,又有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主动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实验 兴趣 社团活动 学生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实验方面进行了内容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与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以此为宗旨,我校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平台——社团活动。
一、社团活动存在的意义
“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活动知识信息,但是其效果远不如动手操作,动手可以更好地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1]这种由学生亲自实验的体验,除实验课堂外,最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学科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既满足学生的“意犹未尽”和发散追问,又能很好的弥补课时局限无法拓展的不足,更能将学科、兴趣与生活融洽衔接。
二、社团活动的内容、方式
社团活动的内容是多样性的,我校目前开展的科普、学科特色剧、学科擂台赛、自制实验等内容的开展都收效甚好。
1.科普类活动:主要以教师、学生的讲述为主,选题贴近生活,且能从生活的角度接入教学,如“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药剂合成原理”和我校课余的化学拓展“你知道吗?”等系列,以师生讲座,学生演讲,社团宣讲等方式多样化进行,够科普形式的活动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更加主动的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和现代化学的发展,让未学习化学或者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改变“谈化学色变”的看法,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感受到化学的有趣和有用,进而带着兴趣更主动的学习化学。
2.演出形式: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结合网络、读物等将“神奇”的化学实验串联设计成剧本,以微电影或者小品、话剧等形式演出,微电影便于学生随时观看,亦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积累,课堂教学中使用学生录制的情景剧导入更为亲近学生,使学生主观上亲近了课堂教学,话剧除生动鲜明外,还可以随时加入学生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神奇。[2]如我校社团将“可以吃的蜡烛”“真金不怕火炼”“变色酒杯”“茶水变白水”等实验结合设计出情景剧,运用“鲁米诺试剂鉴定血迹”“指纹鉴定”等知识,录制了推理解谜的微电影,学生和教研组内反响甚好。演出形式的情景代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关注着剧中的化学反应,直接的色彩、物态等神奇的变化从感官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既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过程,获得乐趣。
3.竞赛形式:主要为卷面知识竞赛,类似于“汉字听写大会”的擂台赛,以及学科特色的实验竞赛等。 “中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与學习能力是分不开的。掌握的知识越多,发现不懂的问题也越多,知识的积累与问题的发现具有正相关性,这种关系是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动力。”竞赛这一形式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需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相关,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的形式推动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
4.家庭实验:主要采用常见的生活用品作为实验用品,可由学生在家或者在学校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创新性。家庭实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后,可以创设许多家庭探究实验:去除水垢(白醋和食醋哪个效果更好),制作无壳鸡蛋(需要多久),铁器除锈(醋放多了会有什么影响,洁厕剂是否可以用来除锈),自制酸碱指示剂(材料选择与制取过程对最终效果的探究)等。
5.探究活动:以化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设实验主动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在“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前提下,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化繁为简,创新设置微型实验。微型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量较少,实验仪器与装置一般都比较简单、小巧,但其实验效果一样能达到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操作安全方便,还能实现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3]微型实验在社团活动时能够实现一人一组做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的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物品或者废弃仪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者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更合理、更简便实验方案来验证实验结论。如此提供的“空间”,不仅能让学生自主的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化学社团活动中的特有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相比物理、生物等学科,化学实验涉及安全与环保等问题。实验中出现有腐蚀性、有毒药品或有一定的危险系数时,教师在确保学生了解药品使用规则的前提下,方可准许学生进行实验,且必须全程陪同学生完成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教师应酌情考虑调整,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其改为家庭实验。
只有在科学的“实验意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真正地领会化学实验的真谛。为此,不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实验安全,分析实验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范,同时,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操作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强化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周瑞萼.中学化学实验技术与研究[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庆奎,张雨强.多元智能化学教与学的新视角[M].山东教育出版社.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