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钰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身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思想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加之教师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消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难以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所以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多媒体技术;生活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讲课方式都比较单调,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一度处于枯燥的课堂学习环境当中不情愿地学习知识,最终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剩无几。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想近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高效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取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作如下三方面的论述:
一、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文本,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最终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践行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此既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高效学到语文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友情。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匹出色的马》这篇课文时,首先,我通过以谜语导入的方式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入了课题。然后,我将学生分成了学习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让学生集思广益,探究“一匹出色的马”到底指的是什么?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中的重点语句,使学生理解了文中“爸爸”的巧妙回答,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了爸爸为了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学会依靠自己、学会体谅家人的良苦用心。最后,我要求学生摘抄课文中喜欢的句子进行积累,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了这篇课文。这样,我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文中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效学到了语文知识。
二、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新时代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给予教育教学资源的大力支持,其所创设的生动直观的画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是有效。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知识,达到娴熟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用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化的学到语文知识。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对学生说道:“小青蛙坐在井底,整天把它的井来夸,它是怎么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只井底青蛙的故事。”然后,我带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了文中不认识的字音,让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告诉了我们的什么道理,在学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使学生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指名学生评价了故事中的青蛙和小鸟,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了这篇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最后,我让学生谈了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的启发。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渐渐领悟了课文寓意,进而理解了不要犯自以为是的错误的道理,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引入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与人沟通交流最是需要运用语文知识,所以说语文在生活中的实践性不亚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将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发现语文存在于生活当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雷锋”的资料,让学生初步體会到了雷锋精神。然后,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进而我再带领学生精读,让学生从具体的段落中体会到了雷锋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感悟到了文章内涵。最后,我对学生说道:“雷锋同志虽然已经不再我们的身边了,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还会有无数个雷锋出现,让我们也成为一名像雷锋同志一样乐于助人,对生活有帮助的人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样,我通过引入生活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对雷锋同志产生了崇敬之情,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助人为乐,切实提高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深深爱上语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小岩.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创新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32.
[2] 赵箐华.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J].中国新通信,2018,20(1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