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对策

2019-10-21 03:14刘晓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5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有效对策

刘晓军

【摘要】  地理学科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基本学科,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有效培养的关键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渗透人文精神 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140-01

前言

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也是在地理科学领域内,实现学生知识与情感双向成长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学科特征的审视,设定人文教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学科特点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二者相互融合。通常,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设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追求幸福和尊严,即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追求真理,即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追求生活的意义,即宗教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精神价值。落实到地理学科,就是《新课程标准》表述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更通俗点,就是初步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观”、“宗教文化观”、“人口观”、“科学观”、“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

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学业会考要求,处理教材时,十分重视地理事实、原理、规律的教学,牢牢地把握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而对人文精神则视为“假大空”,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只在公开课中偶露峥嵘。这样的教学显然是片面的。

二、整合地理教学资源,渗透人文精神

在把握学科的人文特征基础上,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具体设定人文教育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学习“地球的大小”、“海陆分布”、“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讲述地球的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全球化,落脚点可以是“全球观”;“认识国家”中讲授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美国农业“黑色风暴”、巴西砍伐热带雨林,可以提炼“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学习“居民”中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内容,强调各色人种一律平等,平时要尊重他人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突出“人口观”、“宗教文化观”。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切入上述人文精神,让学生开阔眼界,用全球视野来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在《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教材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爱家乡”等人文精神培养。如学习中国行政区(特别是港澳台)时,教师可适度延伸——中国领土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城市交通时,可以融入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内容,让学生倍感祖国的强大,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乡土地理》教学要结合《地方文化常识》渲染本省本地区的美丽风光、渊源历史、建设成就,颂扬家乡的美好。学习中国河流、湖泊、气候、地形内容时,对学生所在行政区的相应归属要明确指出,以拉近距离,产生亲切感,使之更加热爱家乡。

人文精神培养,教材是基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教材受编写时的时代局限,很多资料已是昨日黄花。所以,为了发挥有效性,挖掘教材时,要与时俱进,适当更新、延伸。幸好,今天的资讯便捷,图书、报纸、电视、网络新媒体的信息量大,更新快,只要留心,相关资料应有尽有。只是在选择、整合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做到匠心独运。如我国嫦娥四号已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提上日程……都可以整合成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资源。

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以不拘一格,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让学生自主发现生产生活中的地理,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从中受到薰陶,培育人文精神。

学习“让我们走进地理”时,讲述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翻山越岭,不畏艰辛。让学生一接触地理,就有了学习的榜样,知道“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学习“大陆漂移说”时,可以绘声绘色,讲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先生提出假说的非凡历程:细心观察——大胆假设——严谨求证,与前者异曲同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学习“中国地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直观展示我国的地势特征、地形类型。然后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形区,提升感性认识。最后,将有代表性的景观与之相对应,如雅鲁藏布江、都江堰、布达拉宫等。如此,中国地形就会烙印在学生的脑海,爱国情怀也油然而生。

学习“农业”时,我们将大米、小麦、花生、玉米、鱼(南方学生)等农产品带入课堂,让学生辨认。告诉学生,祖国在飞速发展,但我们是农业大国,农业依然是基础性产业。课余,可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农田、水渠参观。最后,进一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原因,让学生关注家乡的农业发展,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中,为了更好渗透,教學情境可以生活化,形式可以多样化。譬如,积极开展各种地理知识竞赛、野外考察、手抄报竞赛、黑板报竞赛、地理主题班会、地理故事会、参观学习等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有效的。我们要抓住每一个能够熏陶与感染人文精神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结束语

总之,地理教学中,我们务必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方式,不牵强附会,不生拉硬套,要自然切入,润物无声,不断渗透,将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 参  考  文  献 ]

[1]梁伟叶.浅探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6(1):111-112.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对策
强化“互动式教学”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读解问题剖析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探讨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房地产土地拓展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