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娜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但是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小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笔者试在文章中探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能力的策略,旨在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能力;人教版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小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表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标准化”现象,使得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大都缺乏个性与童真,甚至很多都以标准化的范文为参考,字同的堆砌现象严重,在表达上较为死板,缺乏真情实感,这显然是与新课标要求所不符的,也制约着小学生未来写作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过于僵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写作方法及如何套写作公式的讲解,例如写作是必须要存在的几要素。并且要求学生阅读各种优秀范文,从其中汲取知识并应用到自身的写作过程中。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帮助到学生,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写作形成相似的体系结构,阻碍了其写作能力的发展进步。
(三)教师缺乏示范性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教师。由于现代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但部分教师缺乏进取意识,在教学方式与个人作文水平方面不注重自我提高,完全依赖教参和固有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这也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进步缓慢。
二、促进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调动情感
在小学高年级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将写作当做快乐的事情,才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积极性,进而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写作水平也会自然得到提升。例如,在《笔下生花》专题中,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与家人一起进行档案制作而进行写作。在这一专题训练中,写作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写作课题训练,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进行不同文体写作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酌情减小初期的难度,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写作的难度,避免因写作难度大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说改编、续写,以人教版教材《穷人》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布置续写或者改编。如果那对夫妇没有把孩子抱回家,那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在的课堂一般都有多媒体设备,改变原有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例如在要求学生对一件物体或是一处景物进行描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事物和景物进行观察,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感,学生的描写将更加容易。又或者在布置学生写影评时,可以播放某一部电影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自然会在课后进行观看,这样的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对电影内容加深印象,写作时有更多的观点和感情要表达。
(三)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习作是在语文学习中一项最为之头疼的任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课堂不失为一项极佳的教学策略。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模仿秀、表演、绘画等方式,对课堂习作训练的题目进行更为深人的了解,并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课堂活跃程度,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在文中更好地抒发情感。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整个课堂的气氛被带动起来,学生的学习与参與热情也会随之不断提升,这样一来,高效课堂也便随之呈现出来。
(四)善于观察,贴近生活
在写作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学生往往都十分善于写作。在指导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阅读相关的已有文章,收集其中的有效素材。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松鼠》一课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一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方式,在观察自己喜欢小动物的基础之上,写一篇《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学生刚刚进行完这类课题的学习,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灵感,进而做到条理清晰,有据可循。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能力能够集中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学习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起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出发点,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为落脚点,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来实现对于学生的写作技能的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碧松.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7,(85):47.
[2]黄卫彬.浅析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