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峰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应用题目设置逐渐贴近实际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的应用题需要教师格外注意,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本文就对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进行深究,以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题作答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学生在刚接触到初中数学知识的时候会受到年龄的限制,所以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应用题题型的判断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情况在应用题教学初期非常明显。数学应用题对于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不易把握的应用题难点部分倍加重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题思维习惯,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效的应用题教学课堂,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仔细分析题意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题目来说,应用题的题目往往比较长,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必须要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阅读,才能保证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审题偏差。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往往是他们所欠缺的,初中阶段学生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做题非常马虎,当在答题过程中遇到类似于自己曾经做过的题目时,就会出现盲目的自信,出现审题不认真的现象,最终导致题目理解错误。为了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避免学生因为过度马虎导致学习问题的出现,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分析题意的意识。
二、将应用题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多数应用题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联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改编成题。所以联系实际是最好的应用题教学方法,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数学教学内容的枯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数学出发,利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探索热情,以便于学生将课本上的抽象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目。联系应用题于实际可以做到更加的生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应用题多为路程问题、几何问题等,这些题目都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部分与生活相结合的题目来组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这些题目为引入点,让学生通过对该类型题目的解答,增进对应用题的掌握。例如,有一道追赶问题。A和B一起去距离学校5千米的游乐场玩,A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行驶,五分钟后B开始追赶,B的速度为每分钟100米,那么A同学在到达游乐场前B能否赶上?如果能够赶上,那么一共经历了多长时间?像这样追赶相遇的问题有很多,每个同学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如果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进行课堂教学,那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体验来加强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应用题错题档案
数学学科的学习往往是最难把握的,由于其解题方式和分析思路多种多樣,并且运算步骤过多,容易因为一时疏忽导致解题出现偏差,同时,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共通之处,对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来说,应用题题目大多较长,需要学生对题目有一个基本清晰且正确的解读,在这时,就十分考察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功底。数学学科的学习与语文学科的学习联系十分密切,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算太好,对于文章的解读能力不强,那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时,会出现解应用题题目困难,甚至出现错误理解,对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其经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基本的学习学科数学的方法,他们对应用题题目的解读相对的轻松了一些。但是,由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题型多种多样,题目描述又较长,而且应用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很多初中学生有时也无法正确的抓住解析应用题的技巧,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应用题类型的熟悉以及解答方法的总结,学生在进行归纳学习之后还需要及时的对错题进行总结和积累,建立错题档案,这样才能够避免以后遇见相似题型时再出错。错题档案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期初,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明确错题档案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开始,就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并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数学教师积极进行新型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练习,还需要学生自身在课堂学习时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解题思路进行创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不断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为其今后数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巨文.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
[2]段延昭.试论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09).
[3]付志芳.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及解题技巧[J]. 西部素质教育,2016, 2(16):103-103.
[4]李海. 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指导策略[J]. 广西教育,2016(41):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