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2019-10-21 16:16吴金玲
青年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中班区域活动

吴金玲

摘要:本文以幼儿同伴交往为研究主体,在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幼儿活动的同伴交往理论、区域活动对其同伴交往的影响,最终对如何完善区域活动,使其能够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进行讨论与探究。

关键词:幼儿  中班  同伴交往  区域活动

幼儿活动的同伴交往理论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在表面上看似只是其与社会中他人建立人际互动关系的第一步,但其中却隐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

1.个体交往发生理论

个体交往发生理论首先由苏联心理学家提出,通过观察七岁之前儿童的焦王庄矿,利希娜将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发展划分为:以自我情感为中心的情绪-实际性交往、需在一定环境下才能完成的情境-活动性交往以及脱离特定环境要求而进行的非情境-活动性交往。在第一个阶段中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需要借助玩具等物体来进行,通过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完成沟通;第二阶段则是在幼儿园完成,幼儿在游戏-角色的过程中完成角色的交完与现实情境的交往,具有交织性;第三阶段的幼儿交往更贴近与社会交往,这时幼儿会在游戏开始之前商定规则,并按照规则开始游戏,呈现出一种思维的抽象性。

2.社会化理论

按照霍尔的复演论相关原理,人的成长发展是由自然向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自然阶段人是以一种动物本质主导的状态呈现,通过社会化的逐渐实现,才由动物性向社会中的人转变,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个体。

3.心理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对于幼儿成长过程的心理状态十分关注,认为幼儿成长为一个成熟个体后所表现出的一切消极的社会行为,都与其幼儿期与同伴交往的不利所造成,如孤僻、抑郁、自闭等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幼儿同伴交往中被同伴拒绝、孤立与忽略。

区域活动对同伴交往影响

中班幼儿已经达到了个体交往发生理论所谈到的第二阶段—情境活动性交往,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环境之一,需要一定的区域活动来为幼儿同伴交往搭建平台,同时“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也强调幼儿园区域活动也与幼儿成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影响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是由天生的气质与后天的性情所构成,个性中的后天成分同样会制约良好的个性产生,幼儿的个性发展中后天的性情部分只有通过与社会中他人交往才能获得,即埃里克森所谈到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经过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基本的自主感与羞耻感、基本的主动感与内疚感、基本的勤奋感与自卑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与同一感分散的斗争才能形成,低质量的同伴交往会影响到幼儿性情的培养,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借此对幼儿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影响幼儿思维发展

幼儿时期是人类具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已经足以支撑他自由交流,并且喜欢通过信息交流互换来获得新的感知,拥有超出成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此时如果在自由、开放的区域开展互动活动能够激发其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在外部区域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快速的获得新的认知,构建良好的认知与思维结构,获得良好的思维发展。

影响幼儿生理发展

个体差异是制约幼儿同伴交往的关键,而体制上的差别容易唤醒幼儿的自然天性—欺凌弱势群体,幼儿身体的充分活动决定着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发展,幼儿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一定规律,从幼儿的身体肌肉与神经发育需要从大块肌肉开始,从头部开始,逐渐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幼儿园只有提供符合幼儿身体发展规律的游乐设施、活动场地,才能使得幼儿的身体机能得到充分发展,减少与其他幼儿之间差异,帮助构建平等、和谐的同伴交往。

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

幼儿同伴交往意义重大,而幼儿园区域活动方面则会对幼儿的同伴交往造成影响,对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进行优化成为保持幼儿良好同伴交往的重点,笔者就此重点在以下内容中谈及措施的实施。

激发幼儿主动性

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学提出,幼儿的社会化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不需要外界的介入,因此作为幼儿活动场域的幼儿园则仅需要为幼儿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区域,鼓励班级中幼儿在活动中完成交流活动,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玩伴的权利,满足幼儿同伴交往的需求,开始完成家庭依赖关系的戒断,从而在幼儿园当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1]。

注重共同成长

幼儿作为人类的特殊阶段,拥有自身独有的权利,其成长过程不应被统一标准所评价,更重要的是其特殊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幼儿的身体、大脑、认知、心理 、个性、思维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注,只有当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实现健康发展,幼儿之间的差异才会缩小,同伴交往才能正常实现。这就需要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包含攀岩墙、挑战式阶梯等机体能力激发设施,尽量挑选贴近自然的环境开展区域活动,使得幼儿的身体、个性都能够健康的发展。

实现互动功能

幼儿的同伴在其认知中不仅指同龄人,包括不同龄但能够与其构建亲密关系的人,如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家庭、幼儿与其他幼儿,同伴交往需要基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因此区域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亲子课堂、郊游、邀请我的伙伴、趣味运动会等等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与成熟社会个体、与父母、与朋友互动的良好环境,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健康而自然的成长,形成良好而稳定的个性与人际交往关系。

总结

综上所述,中班幼儿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上相对与前一年龄段趋向成熟,在这种认知下,只有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安全、开放、情境化的环境,才能促進幼儿的同伴交往,助其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康的思维与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张文静,孙姗.建构区中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指导[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5(11):43-45.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中班区域活动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