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艳
摘 要:观察、识别、回应,是教育的三步曲。识别,是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和定性,为后期的回应提供依据。本文针对儿童多种方式的行为表现,采用“分类看、耐心听、亲身悟”的多感官参与方式,科学识别幼儿行为,提升回应质量。
关键词:幼儿行为识别 儿童立场 多感官参与
在当下学前教育中,教师们正逐渐把对“教”的关注转移到对儿童学的关注上。通过耐心倾听去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有效识别幼儿行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识别能力?如何科学地进行识别呢?我们采用了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行为识别三步曲。
一、概念界说
所谓立场,即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需要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因此,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先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倾听儿童的呢喃细语,感悟儿童的需求,后续的回应对儿童而言才有可能是适宜与有效的。具体步骤为:分类看——耐心听——亲身悟。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引导幼儿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分类看、耐心听,就是遵循“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的原则,通过让幼儿“试一试”“讲一讲”,直观呈现幼儿的已知与未知,教师通过客观和理智的观察识别,发现儿童的原有水平、真实需求。
新西兰学习故事让我们深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的“亲身悟”,就是在相信儿童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参与,尽最大可能发现儿童的学习障碍。
三、实践策略
1.分类看——孩子,你先试一试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且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为此,我们采用“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幼儿试做,教师观察——呈现作品,归类分析”的步骤,科学识别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例如,为落实5—6岁幼儿数学认知中“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核心经验,我们选择了月历编排的内容,意在让幼儿学习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教师提供了2018年1—12月的真实月历和2019年1月的空月历表,让幼儿先独立或结伴观察2018年的12张月历,而后想一想2019年1月的日期该如何排,用粘贴的方式将数字黏贴在空月历表中。幼儿独立编排完成后,教师面对幼儿编排的月历表,观察分析、分类梳理,发现共性问题为:没有发现日期排列的规律,不同观察、理解能力的幼儿表现出的不同问题为:第一类,意识淡薄,只知道将空间填满;第二类,一个星期、一个月有几天不清楚,1号在星期几不清楚;第三类,1号在星期几不清楚。个性问题为:纵横坐标不清楚。
有了对儿童这样的认识后,教师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了。如针对共性问题中的不同层次,教师引导:想一想1月有几天?一个星期是5天吗?1月1号前面是几月几号,星期几?针对个性问题,教师提示:1、2、3、4、5、6……是怎么排队的;第一个星期,第二个星期……怎么看?或者直接请班级幼儿观察这样的排法对吗?有什么问题?通过同伴教同伴的方式,加以改进。
2.耐心听——孩子,你先说一说
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常常很难明白另一种方式能够产生的意义。作为教师,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准确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为此面对幼儿的各种独特行为,当教师无法理解或不确定时,我们采用让幼儿先来说一说的方式,通过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准确了解行为背后的思维。
例如,大班给ABC排座位。班中孩子排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当面对右图中的两种排法时,用成人的思维判断,肯定认为第一种排法好,因为它有规律,既快又不会漏下。而第二种排法次序比较凌乱,容易出错。
评价时,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请第二种排法的幼儿先说说自己是怎么排的?当他介绍完后,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他排的也是有规律的,而且他的规律更具独特性,更有创造性,他的规律是A两次在前面,两次在中间,两次在后面。
正是因为有了耐心倾听,教师对于他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较为清晰地了解,也就不会对他的排列方法随意加以评价和干预了。
3.亲身悟——孩子,我来试一试
凡事只有亲力亲为,才会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理解儿童也一样,教师只有亲身体验后,才会有真实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为此,我们采用教师尝试体验的方式,使幼儿行为识别更准确。
例如,大班的王老师在科探区中设置了“书本承重”的科学小实验,意在让孩子们将两本书一页页相互交叠,垂直悬挂重物,从而感受纸张之间的摩擦力。为让这一实验现象更明显,王老师特意将班上最厚最新的两本书籍《幼儿美术作品集》投放到区域。满心以为孩子们会被这神奇的力量所吸引,没想到,前两天还看到有孩子在里面探究,第三天开始就无人问津了。这么神奇的现象孩子们为什么会不感兴趣?班上的两位老师开始尝试。她们把两本书相互交叠了几次后,垂直悬挂上重物,刚一松手,书本很快分开掉落。两位老师再次尝试,小心翼翼地把两本書一页一页相互交叠好,没想到,垂直悬挂上重物后,两本书还是很快分开掉落。奇怪了,很薄的练习本都能成功,这么厚这么新的书怎么会不成功?仔细一比较,才发现《幼儿美术作品集》中用的是光滑的铜版纸,纸质过于光滑导致摩擦力减小,所以实验很难成功,孩子们也就不感兴趣。于是调整了书本,后期孩子们对于这个实验的喜欢程度一下子就提高了,而且还借用成功的经验,想出了其他很多种不一样的玩法。
纸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探究内容,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亲力亲为的尝试,才真正体验到孩子们不喜欢的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