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摘要:当前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三方合力”的策略:教师层面,着力提升学生的运动力;学校层面,大力打造课外运动的主阵地;家长层面,努力创造多样的运动空间。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课堂三方合力运动
据各方数据调研及行政部门反馈,当前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校园里随处可见动作迟缓笨拙的“小胖墩”和弱不禁风的“豆芽菜”,还有半数以上的“小眼镜”。
以我校为例,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笔者发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师重视不足。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学校和家长不重视体育课,另一方面自己也没有坚守课堂这一阵地,不会向40分钟要效率;二是学校办学场地有限,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无法让每个学生自由运动;三是家长不够重视。立足学情和校情,笔者认为,教师、学校、家长三方合力,能初步遏制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教师层面:着力提升学生的运动力
(一)丰富课间运动形式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除了课堂学习,还有课余活动。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生掌握课余活动内容,让他们随时随地动起来。例如,教低年级学生学会包剪锤、跳绳(单摇)、跳方格等;教中年级学生练习蹲起、踢毽子、跳皮筋等;教高年级学生跳绳(双摇)、踢毽子(盘踢)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秉持“堵不如疏”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的课间活动,不要以预防意外伤害为由粗暴遏制学生的课间活动。养成运动习惯,积极参与运动项目,可以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提升课堂运动负荷
体育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课堂是主阵地,体育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向课堂要效率,利用好有限的40分钟。每堂课,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水平,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如针对慢跑,可制订如下计划:首先,适当延长慢跑时间,让学生每天坚持跑5分钟,把体能锻炼落实到每一节课。其次,逐步提高运动强度。根据每个水平段的基本要求,在固定5分钟内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再次,应在每节体育课的教学环节穿插适当的素质练习,对于未达标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增加30个蹲起练习。接下来,进一步增加练习密度,优化练习方法。另外,在练习中,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态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让他们随意放弃锻炼身体的机会。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贵在落到实处。
(三)助力课间随时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育教师有责任敦促每个学生养成正确的、随时运动的课间活动习惯,并教会学生合理分配体力。当然,前提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应养成学习疲倦时主动锻炼的习惯。
我校毕业班甚至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重,已滋生出下课不出教室的想法,这无疑会对他们的身体素质造成影响。此时,教师就要让他们明白,好的学习成绩并非源于时间的堆积,适度的课间锻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健全课间运动的评价体系
与丰富的课间运动相对应,健全的运动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我校的课间运动评价体系纳入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每学期开始,我校的体育教师都会教学生制作“个人体育锻炼档案袋”,记录每天的运动项目和时间;学期结束,会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档案袋,对自己的锻炼情况做自评。教师会对学生平时练习的过程和最终取得的进步进行把关、审核、检验,进行二次评价。再结合家长对学生锻炼情况的综合评价,让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全面。而且,三方评价也会促使学生在日常锻炼中更加用心。
我校还会为学生建立体育锻炼荣誉墙,定期展示学生获得的进步,让学生课外锻炼“处处留痕”,切实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成长,并有信心坚持锻炼。
二、学校层面:大力打造课外运动的主阵地
(一)增加体育设施
搞好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措施。我校根据体育特色改造场地,对地面进行软化,配备各类体育设施,以保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安全。如针对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啦啦操,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花球、花棍。作为柔道基地,学校对室内馆进行了柔道专项改造,促进柔道课程的普及。在体育设施有序跟进的基础上,各类体育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二)组织各类体育竞赛
各类体育竞赛的开展,能够很好地助燃学生运动的激情。
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我校都会积极组队参加。如啦啦操队每年都会参加全国巡回赛,还出访韩国参加比赛;街舞社团经常参加各类比赛及少儿节目录制;柔道训练基地多次接待外国来宾和奥运会冠军;田径队在区里也常年位列团体前三甲……学校还针对竞赛举办校级预选赛,定期组织开展校运会、趣味運动会、亲子活动、年级联赛、班级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很多学校的集体运动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我校坚持每天上下午各半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根据季节调整活动内容,提高进退场的效率,实实在在地利用好每一分钟。活动过程中,将踏板操、啦啦操、花棍操、广播操等灵活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还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擅长编操的优势,让多种操交替轮换,使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除了高温天气,尽量坚持每天跑操。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家长层面:努力创造多样的运动空间
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学生课外运动训练顺利进行的坚实保障。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课外运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助推孩子的课外运动。
(一)保障一定的运动时间
家长要多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文体类活动,走到户外,走进大自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保障运动时间。只有家长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孩子参与锻炼的机会。
我校深谙很多家长看重孩子荣誉评选的心理,将体育成绩达标作为必备要求。如评选三好学生,要求每位候选人必须得到体育教师的认可及签字后才有资格参与竞选,同时还制定了优先参评的制度,允许积极参加学校各项体育赛事并获得殊荣的学生在评比中享有优先权。如此,家长带着孩子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时间久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自然能提升。
(二)积极开展亲子互动健身
我们鼓励家长利用有限的时间陪孩子互动健身,发挥榜样作用。如每天晚上督促孩子跳绳,或与孩子比赛跳绳;结合家长兴趣,和孩子一起比赛拍篮球、打羽毛球、踢足球等;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培训机构的亲子互动游戏等。这些活动简单、易操作,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也可以拉进亲子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还建议家长将自己坚持陪孩子锻炼的情景拍摄成微视频发给体育教师,存在体育档案袋里,这样,学生的期末总评就能加分。
(三)借助校外培训机构和体育比赛的影响力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各类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赛事名目繁多。体育教师可以在课上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帮孩子确定一项喜欢的运动,重点培养;可以带孩子参加或观看各类体育比赛,让孩子亲身感受体育对人的影响力。经过这样的尝试,我校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还没毕业,就有好多初中来“抢”人。柔道、街舞、啦啦操和足球等项目,培养了不少体育小明星。良好的运动氛围,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提升。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只要教师、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能不断改进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参考文献:
[1] 寇秀.家校互动,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J].教育革新,2013(6).
[2] 许国.如何利用“家校互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