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摘 要:生物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逐渐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生物教学策略和方法也显然已经不能与现代生物教学的需求相适应,亟需做出转变、进行革新。基于此,本文将以从学生熟悉事物入手、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精心布置课堂问题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生物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初中生物面临着全新的教学任务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即要转变过去单方面传输的教学倾向,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优化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强调和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坚持发展的观念,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核心和指导,探索各种科学、高效、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推动初中生物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最终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从学生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原始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的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转变过去那种直接讲解、传授理论知识的形式,而是要以生物基础知识为基础,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搜集与学生生活经验、感知体验相关的素材和事物,再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来为学生引入生物知识,促使学生由对生活的熟悉感转移到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上来,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真菌》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吃过蘑菇吧,那么蘑菇与其他蔬菜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生:蘑菇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其他蔬菜都是植物。
师:非常好!其实真菌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如将水果放置在常温下一段时间,水果上便会出现一层层白色的菌体,这些便是真菌。那么大家知道真菌都具有哪些特点吗?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真菌的知识,学习真菌都具有哪些内容。
这样一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實践积极性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基础学科,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并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生物实验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实验、实践操作的空间,调动起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整地参与和经历整个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让学生们初步认识鱼鳍的作用,笔者为学生们展开了探究实验活动。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们制作鱼鳍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待模型制作完成后,笔者再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来感受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通过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们深刻理解知识。这样一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通过加强生物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三、精心布置课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和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到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问题则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问题,尝试根据生物知识重难点来精心设问,并选择恰当时机向学生提问,以创设灵活多变、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笔者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些问题,如下:先天性行为具有什么特点?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具有什么差别?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作用吗?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们立即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笔者通过精心布置课堂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为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都应当认识到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通过从学生熟悉事物入手、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精心布置课堂问题等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的转变与革新,最终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敬国.新课改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54+67.
[2]王秀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