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让么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情境教学法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也应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效果可佳的学习状态,轻松学到数学知识。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生活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大都已经不适合运用在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情境教学正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经验,对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表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程改革早已提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要求。提出问题对于引导学生学到知识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问题,那么往往等于帮助学生解决了一半的学习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快乐地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如果将两个水库的水位基准作为“0”,规定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四天后甲、乙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然后,我以3x4=12来使学生探究(-3)x4等于多少。之后,我又对问题进行了改进,对学生说道:“如果有一丙水库,其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那么四天前该水库的水位是多少?”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其水位应该是(-3)x(-4)=12厘米。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应为: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有效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创设直观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对于大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能力尚未成熟,若要使其理解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多媒体早已经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如此,形象的画面便可以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这一节时,首先,我为学生大概讲解了一次函数的概念,但是由于函数概念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将其理解透彻。在学生知道绘制函数图像需要几个步骤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将k的符号不同的情况下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在k不同的情况下y随x的变化情况。最后,我让学生谈了对这节课的理解,并对学生设计了一些简单的习题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我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对函数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函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用,这是每一位从事数学教师职业的人都看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生活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如此,定当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使学生高效学到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投影》这一节时,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投影、中心投影的概念,根据其概念联系生活中有哪些投影的例子。然后,我通过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来加强学生对以上概念的理解。接着我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列举出了人在路灯下的影子变化、皮影戏等例子。之后,我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了光源和物体变化对影子的影响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新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過程中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达到了高潮。这样,我通过联系生活情境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积累了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对学生以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课堂教学中以联想实际生活的方式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都是有利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教学法,但是归根结底,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教学法,而且要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再将其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之上,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深深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家居.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数学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153-154.
[2]张卫.情境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反思——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3):5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