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甜
摘 要:小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写作更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宣泄情感的窗口,也是未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就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写作基础,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及时地做出转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地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写作思路;写作技巧;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對写作,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首先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很多事情的认知总是停留在表面,不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其次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通常只关注阅读教学,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策略,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开始害怕写作,慢慢就出现了敷衍了事、套用模板等问题。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很多语文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究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供大家参考。
一、拓展写作思路
面对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写作的方向都很狭窄,不能往更深更广的方向构思立意。一谈到难忘的事情,就是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提到最尊敬或者最喜欢的人,就是亲朋好友、同学长辈。为此,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范围。首先在布置写作题目时,不能有太大的局限性。其次,要引导学生面对写作话题如何去构思立意,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方向,或者比较新颖的方向。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时,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文本,帮助学生进行构思立意,从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触摸春天》中,盲姑娘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知生命的美好,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永恒的眼睛》中,通过无私的捐献生命器官,让他人重获健康,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花的勇气》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意味。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写作的方向,热爱生命的表现、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及自己心目中生命的意味,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尽情地阐述心中所想。
二、传授写作技巧
在解决学生写作思路狭窄的问题之后,就应当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写作其实是存在一定技巧,并不是完全依靠天赋什么的。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地降低写作的难度,帮助学生写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作文。教材内所选择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是学生写作教学的范本,从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也是按照这个理念进行编排的,每一个单元的写作主题都和阅读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在教学学生描写家乡的景物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这一单元的中阅读文本的写作特点,《燕子》这一课,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描写。《荷花》这一课,写了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景物的特点等。如写雨中的景色时,可以把握雨来时、大雨中、雨停时的顺序进行描写。在描写落日时,可以抓住夕阳的颜色变化、云彩的变化进行描写。为了让语言比较优美,还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注重课外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教学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还可以从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丰富内心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写起作文来,内容就会显得充盈一些,不会像写流水账一样。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小学生应当广泛地进行阅读。可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不理想。首先是家长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无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其次,小学缺乏像样的图书室,学生缺乏阅读的空间。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发展需要向学生提供合适的书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以简单的绘本为主。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就要帮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篇目,也可以是主题相似的篇目。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有必要让他们接触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进行整本的阅读。为了解决学生缺乏阅读空间的问题,教师可以定期的安排阅读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不断地探索。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以期找到最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金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51.
[2]张立波.浅议新时期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