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是社会主义中国深刻变革、快速发展的40余年,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斐然的40多年。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动荡与不安,高等教育逐渐回归正常轨道,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各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整顿,教育工作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报告,高校正常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恢复。四十多年来,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不断发展与完善,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到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理论,树立模范进行示范带头作用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恢复重建、探索发展阶段(1978-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解放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学生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重返校园,大都阅历丰富,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关注自我与人生,进而把对社会和自我的关注结合在成才这一点,形成“读书热”。
(一)工作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1978年,清华大学党委成立文化大革命后高校的第一个“学生工作部”,此后各校普遍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工作部或青年部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了一支工作队伍,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二)探索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从1980年开始,大连工学院等高校率先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专题教育讲座。思想品德课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开展,成为对学生系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方面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2、评选优秀模范:号召全国高校学习张海迪、张华等模范光辉事迹,开展人生观讨论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明确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978年教育部起草规定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1981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要配备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I作。从此,辅导员职能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扩展。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高校是稳定的,学校在恢复办学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没有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恢复过程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被动应对、徘徊中发展阶段(1985-1989年)
1984年至1989年,面对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急剧变化,社会上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引发政治多元化的舆论导向,大学文化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薄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趁机泛滥,最终导致1989年的4月到6月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风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告别初期的繁荣,跌入低谷。
(一)增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国家教委计划从1986年起,用3到5年的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出新的课程。1987年10月,原国家教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下达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想教育課程由《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法律基础》、《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组成,规定了各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安排与教学时数。
(二)加强调研,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自身建设
高校和教育部门联合就大学生思政治状况和德育问题进行滚动调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同时高校把教育与管理、服务结合起来;针对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学生思想比较混乱的状况,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展开工作,进行安定团结教育。
三、反思改进、调整中提高阶段(1990-1997年)
伴随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状况得以扭转,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一)引导工作主体从学生“孤军奋战”到“三育人”、“三全育人”的推进和完善转变
加强学校党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反思并进行教育,逐步改变80年代围堵、应急的特征,走出了应付学潮的困境。
(二)确立“两课”课程设置,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1998年6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明确规定高校本科课程要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两课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这就为高校思想理论课课程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使课程设置更加规范化、内容更加科学化、理论研究向更高层次提升。
四、全面加强、科学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发展的重要背景。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实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随之日益强烈。但在当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方面的差异引发了学生的一系列群体事件。
(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教育部和中央宣传部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规定了高校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至此,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
(二)开展“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将社会实践活动由“调查型”向“服务型”转变,20世纪80年代社会实践活动以参观和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意在加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