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霞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既是促进语文学习,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正是这个意思。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各类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摘录记诵。对一些名篇佳作,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做些语言积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抄在词语积累本上,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修辞种类的不同,分类抄写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此外,课文后面常有一些经典资料补充,里面有很多知识值得学生积累,因此摘录记诵极为必要。
疏通文字。古文预习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师要让学生自行圈定重点字词,及时查阅。这样既可以掌握重点字词的多种用法,又可以使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读懂课文,甚至将课文大致翻译出来。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重点字词做好一词多义的积累。
呈现亮点。选入教材的文章有很多精彩之处,或立意高远,或构思奇妙,或描写细腻,或见解独到,或抒情真挚,或语言精美。预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发现文章之美,并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再现背景。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如诗如画,预习时可让学生想象再现课文的内容,古诗很多是可以配画的,画和诗可互相补充,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可以通过预习,用画面表现出来,便于记诵和理解。
二、培养预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要通读课文,在预习中遵循“书读三遍”的原则:第一遍要逐字逐句读,认真使用工具书,弄清语言文字,圈出重要词句;第二遍有重点地读,圈出重点、难点,弄清段落层次、章节大意;第三遍对重点章句细细领会、反复思考,弄懂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弄懂要求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培养认真读书、看注解、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做预习笔记,使预习习惯常规化。教师上课时,常有“题解”一项,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不妨做些课题分析。分析角度,可以是文体特点,也可以是语法结构等。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依据文体特色、学生层次特点做出调整,并随时肯定学生在实践中迸出的智慧火花。
三、恰当约束惩戒,培养自主能力
制度的约束和奖惩激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喜悦。比如,语文测试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以预习笔记为主的开卷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好处,进而转变成自觉学习行为。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指导预习,都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其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习惯和能力。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