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华
(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江西 樟树 331200)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进入优化、高效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对物理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摩擦”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拔河比赛”的情景:取一根木棒,事先一端涂上油;让一位班里公认为力气较大的男同学和一位力气较小的女同学分别用一只手握紧木棒两端进行拔河比赛,并且涂油的一端给男同学,结果在全班同学都认为男同学必胜的情况下,女同学赢了。学生会大惑不解,对于这样的情景,学生怎能不积极思维,对其探究一番,这样他们的兴趣就被吸引到“摩擦”上来了。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虽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他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而会以自己的认知、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教师应抓住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设计出承上启下、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例如:在“电阻”的教学中,可以将小灯泡分别与两段不同的导线连接,通电时发光亮度不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会在惊奇中提出:“为什么前后两次灯的亮度不同呢?”。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灯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过灯泡电流大小不同,而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这时,教师不要马上给出电阻这个概念,而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电路中导体对电流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如何影响电流大小呢?”。为了点拨思维,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地段对水流的影响类比。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学生得到电阻的概念。同时,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单位及换算。这样,问题就由“问号”逐渐变成了“句号”。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不仅使学生在整节课中一直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把思维延续到课后,为下节课作铺垫。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那么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就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通过思维的发散,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是什么?”、“还能用什么方法?”等问题。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请根据图中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出射
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方框中填放适当的光学元件,并作出光路图加以说明。
该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光线方向去推测出“黑箱”内部的未知结构。答案不是唯一的,既可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决此问题,也可利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它。只要能够在“黑箱”中正确摆放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即可。
上述创设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思维广度,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开阔了思路,并将知识、思维整合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远不止以上这些,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