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云 陈小松
摘 要:在通常的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和业主方的关系较为微妙,往往会在动态博弈中共同完成项目。原因之一,便是二者审美认知的大异其趣。建筑师对“建筑”往往有“白”的情结;而业主方对于“房子”以“贲”为美。 本文以甲方乙方的审美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建筑实践活动中对于二者建筑目的性异同。
关键词:白贲;抽象;移情
一、地理环境差异塑造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一书中大致表达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塑造不同的世界观,进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认知。简单说来,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对环境是一种抗拒态度,容易形成几何标志性、崇高性的“抽象”审美观;环境宜人地区,人对环境是一种拥抱的态度,从而形成以自然元素作为装饰的“移情”审美观。1
在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融合,又因地域不同,各有侧重。如西方欧洲偏抽象的审美,强调建筑的“实”,而东方中国偏移情审美,更注重建筑的“空”和对应的环境。
因“建筑”一词本身是西风东渐的泊来品,又随着学科体系灌输给本土建筑师,使得大部分建筑师的审美更偏向于“强建筑”的西方建筑审美观。普通大众对于建筑的认知其实是“房子”的定义,身临其境解决实际功能需求,只希望自己的房子和心合意,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对象进行抽象审美评价的必要。
二、不同群体审美差异性
柳肃教授在《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中国人的审美可根据阶层大致划分为官文化审美、士文化审美、俗文化审美。官文化审美讲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庄严,即统治者的审美观;士文化审美讲究古朴无华、表里如一的白贲之美,即精英阶层的审美观;俗文化则偏好大红大紫的美,即普通大众的审美观。2
建筑师在受到的教育熏陶中,有意无意接受了“士文化”的审美观的影响,有着建筑师行业自我认可的“道德和良知”,既要藐视权贵为平民谋利,又鄙视平民的无知和肤浅。正如西方上帝(即建筑师形象)所展示的形象一般,手执圆规和尺,按自已的意志规划使用者的衣食住行。柯布西耶对于自己设计的建筑,会专门制定使用说明书,用以规范房间主人的行为;密斯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女业主为了不至于在透明的别墅盒子里裸奔要挂窗帘,需要走法律程序和建筑师对簿公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主人移动椅子的位置都需要征得赖特的同意...凡此种种,为建筑初学者和从业建筑师们树好榜样。虽然面对国内现实的无情痛击,情怀建筑师们心中的小魔鬼总是时常按捺不住,总想不失时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美其实是个哲学难题
“美”的甲骨文有两种释义:羊大为美,羊人为美。许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认为羊大则肥美,美是功利性的;羊人為美,则认为“美”表示的是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是浪漫祭祀行为,美是非功利性的。3
建筑师和业主的分歧,往往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的着重点不一。为了形式的完整,建筑师往往选择牺牲功能;为了功能利用的最大化,业主方不会在意形象的美丑。
西方哲学家们,对于“美”的内涵理解,要逻辑理性一些,探讨更深刻。从亚里士多德对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混为一谈,到大卫.休谟(David Hume)认为美根本就不是客观属性,而只是判断者的主观感受,再到叔本华指出了美(包括优美与壮美)与“媚美”之间的区别,即“媚美”就是露骨地、夸张地迎合人的欲念。而后美学逐步脱离哲学进入心理学领域。
建筑师接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对于建筑美的认知带有先入为主的图示对比判断,有相当的理性因素左右着建筑师对建筑的评价标准。业主方一般只相信自己感观的回馈,确实更易掉入“媚美”的陷阱。
四、白与贲的辩证关系
“白贲”源自于周易八卦中“贲卦”,即没有任何装饰之意。白与贲词义相反:白,反应的是真;贲,表达的是纹。
放在现代主义语境下,白,代表的就是“装饰即罪恶”、“少就是多”;贲,代表的就是“含义丰富、又黑又白或是灰、色彩多样”。
然“饰极反素”、大俗即大雅,审美并无高下之别。二者甚至互相转化。
古希腊、古罗马留下的古典建筑残垣断壁,反映着柱式严格的尺度比例、大理石本真的质感、反映着混凝土粗糙的力量、反映着拱券清晰的力学逻辑,建筑师看着,觉得美极了,觉得“建筑”本来的面貌就该如此(表达“白”的审美特征),对希腊罗马的先贤们佩服的五体投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残垣断壁之所以如此,本是岁月打磨之故,原来的建筑,表面光鲜靓丽、描金绘银,实在“俗不可耐”。而这本来的面貌,不正是业主方所追求的么?
日本本土的神道建筑和传统皇宫,以树皮作为屋顶,极尽表达质朴之意境,然制作之过程繁琐无比,却比华丽的装饰更显“贲”的本意。
建筑师在“白”的审美情结中,对诸如清水混凝土(最好带木纹、竹纹)、夯土墙、原木、水刷石等材料情有独钟,何尝不是以“白”之名,逐“贲”之意呢。
而常规建筑材料中的涂料、瓷砖、真石漆、GRC成品线条等材料,建筑师往往嫌弃其低廉的质感、掩盖了真实的建筑材料而嗤之以鼻。甚至对于商业建筑绚丽的表皮、住宅建筑各种成熟产品风格,都不削一顾,甚至在建筑等级评价中将其归为“房屋”一类而不愿承认其为建筑。
五、结语
建筑师和业主方,存在着些许美丽的误会。业主方也许会怀疑建筑师只想敷衍了事不愿意多花脑细胞完成自己的委托,而建筑师却把每个自己的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建筑师也许会认为曲高和寡,要嘛干脆放弃进行“作品”的理想而追求金钱、要嘛趁着业主方的一时不察偷偷实验着自己的建筑理想,更有高明者悄悄隐藏实际意图、对业主方循循善诱。
在中国建筑活动的黄金十年,绝大部分建筑从业者埋头捞金,并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建筑实践建筑理想,饱和后的建筑市场,必然迎来洗牌的阵痛。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冷静下来的建筑师们,或真能让中国建筑思想站到世界建筑话语权的舞台,能发出一份自己的呐喊。
在这个重塑文化自信、建筑自信的过程中,建筑师和业主方,要是双方能多些沟通,前者放下执着而多些细微体察和服务意识、后者少些猜疑而多些信任,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高价值的建筑实物和建筑智慧。
参考文献:
[1]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永,译.辽宁出版社. 1987
[2]柳肃.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3]李泽厚. 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