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秀
摘 要:随着建筑与规划技术的发展,现代新型建筑材料与手段不断侵蚀历史文物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风险,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豫西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古民居建筑,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目前对于当地建造风格、文化及营造技艺等的传承问题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北营村与曲村的保护与规划的研究,探讨如何基于传承视角下对豫西地坑院进行保护与规划。
关键词:地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艺;保护建议
一、地坑院简述
(一)历史与区位
1.历史沿革:豫西地坑院从雏形至衰败共分为五个阶段:仰韶文化时期;汉时期;宋时期;明清时期及1980 年代后。地坑院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画下了美妙的一笔。
2.区位分析:地坑院集中分布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黄河金三角区,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繁荣,但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农村先民却很贫困,经济及森林资源的缺乏使其必须运用低成本的营造方式就地取材建造住所。
(二)特色与价值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特色:陕州剪纸、“打铁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捶草印花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生娃子。”流传在陕塬的传统小曲曾经是无数庄稼人的梦想。地坑院见证了一代代人的艰辛与苦难,甜蜜与喜乐,眼泪与欢唱。
2.营造技艺:地坑院建造步骤共分为四步:先于黄土高地起步向下挖 6—7 米的深坑,再向四壁凿洞,再为其加设防潮防雨的屋檐及墙底砖瓦,最后进行美化装饰。2011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现状与问题
目前,地坑院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如:1.中国传统思想传承。地坑院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规划思想,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但由于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发展,当地居民认为只要是现代的便是好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使他们逐渐丢失传统思想。2.文化习俗传承。由于缺乏人力及物力,导致如:剪纸、皮影戏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忽视。3.营造技艺传承。由于企业的无序性开发,单纯引入现代建筑材料及技术,不注重原有的建造技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地坑院分布于各个村落, 基础设施较差,导致许多青壮年离开本地生活在外,剩余留守老人独自生活。4.建筑与规划手法传承。由于土地的缺乏,迫使居民建造地上房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北营村保护与规划
1.开发策略方面:北营村由开发商组织开发保护与规划,盈利性较强,商业氛围较浓厚,注重彰显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保护开发区内现共拥有21座地坑院,不同地坑院设立不同的文化主题,连接院落的地下通道与该院落的主题相同。
2.景观方面:基于北营村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空间分布格局、地理自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北营村核心区建设情况,结合生态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将北营村“地坑院” 乡村旅游规划空间定为:“一心四土”。
(二)曲村保护与规划
1开发策略方面:北营村由当地政府组织开发保护与规划,盈利性弱,注重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建筑格局。由于自身区位因素,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将地坑院周边的用地功能分区进行了重新布局。确定了核心保护区范围后,在其周边相应布置了基础公共设施,保持了原有的民俗风情。
2.景观规划方面:规划采用豫西常见的乡土树种,对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种植,使其相互渗透, 整个植被区由村落边缘向中心延伸和发展,使整个村落的植被空间得到恢复,解决公共景观缺乏的问题,最终完善其绿地系统。这一规划使村落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进一步强化了地坑院“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特点。
三、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一)北营村保护与规划
1.整体保护方面:北营村实行整体搬迁的措施。当地原住民于2012年整体搬迁,离开村落, 开发商将北营村及其周边开发为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以地坑院为展示核心的旅游景区。对于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对于营造技艺的传承起到抑制作用。
2.建筑管理方面:在北营村的建筑修缮方面,开发商运用现代材料与技术对建筑本身及门窗构建等进行了整体修缮。同时对于原有的功能使用进行了重新构建,添加了多样的文化娱乐元素。这种统一的建筑修缮管理模式不利于当地居民发挥其拥有的建造技艺,也不利于建造技艺的传承。
3.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建立方面:北营村目前是我国 AAAA 级景区,其内部的功能划分侧重考虑得是游客的需求,公共设施也相对偏向于服务游客。在市政设施方面,规划将全部按照我国各项指标进行整体完善。但正是这种完全完善的服务设施的建立,破坏了村落原有的肌理及風貌,使当地的建造技艺受到现代建造技艺的冲击,特有的营造技艺摇摇欲坠。
(二)曲村保护与规划
1.整体保护方面:由于地面建筑的不断出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格局,政府决定将拆除一部分影响地坑院总体风貌的地上建筑,同时将拆除的地上建筑集中安排至村落的外围区域,建立地上居民区,恢复原有的村落肌理。当地居民仍可继续使用地坑院,也可自愿搬迁至地上居民区。
2.建筑管理方面:对于门窗、屋檐、墙壁等破损建筑的修缮,由政府组织居民自行进行修缮。充分遵循阮仪三老先生“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观念,将努力提高居民的维护意识,同时将对传统的地坑院营造技艺进行全方位的普及,使营造技艺能够得到传承。
3.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建立方面:当地政府计划将集中保护的地坑院区域设为综合服务区,完善服务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划设置休闲广场、文化广场等功能区;设立养老院、中小学校及儿童娱乐场所。这种侧重考虑当地居民的设施建立方法,能够不破坏村落肌理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市政设施方面,政府将组织建立“土地 - 植物”水处理系统,对于原有水井、排水口等排水系统及以柴取暖的供暖系统以及各项市政工程的规划,决定将部分保留完整的原生态生活体系,其余根据我国的各项指标要求布置。【1】
四、研究建议
针对地坑院文化的缺失及传承的断代问题,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护应从地坑院原住居民的需求出发,不破坏地坑院原有的人口模式, 而不是实行强制性整体搬迁,将地坑院完全转化成为满足游客需要的商业场地, 在不改变传统建筑原有风貌的的基础上,可适当融入现代基础设施,(如:管线地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开发商或政府应当设立独立的区域供游客体验地坑院的风俗民情,原住民也可利用剪纸技术、皮影技术等自身已有的技艺为游客提供商品或表演,在维持经济的基础上,可以将文化传播扩散;
(三)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其他附属活动来吸引有游客,如:每年定期举办集会、唱戏、民俗表演等传统生活方式。
(四)政府或开发商应当为当地的青壮年提供适当的工作或职位,如:设立地坑院景点讲解员、增设地坑院营造修缮公司团队等,使出身于地坑院的部分青壮年回归,为地坑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
1.政府应加强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的保护意识,使居民充分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并非单纯引入现代文化就好的观念。2.完善村落周边的交通体系,适当拓宽进入村庄的主要道路,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同时在村庄的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沿着村落的周边设置环村道路, 以满足消防需要。
参考文献:
【1】田朋朋,刘恩亮,黄玉上,向应.豫西地坑院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