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2019-10-20 11:39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19年1期
关键词:糖脂代偿胰岛

王 菲

(上饶市广信区第五人民医院内一科, 江西上饶 3341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类型,患者初期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待患者出现严重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时,胰岛β细胞可能已经进入完全失代偿期,血糖控制将进一步恶化,因此T2DM患者应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尽可能保护胰岛β细胞〔1-2〕。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原因,而糖毒性和脂毒性是引发上述两个原因并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改善糖脂代谢对T2DM患者治疗非常重要〔3〕。同时炎症因子也参与T2DM发展过程,而糖脂毒性与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治疗T2DM不仅应提高糖脂代谢,抑制炎症因子活性也同样重要〔4〕。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则是肝脏合成的全身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可灵敏反映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70例T2DM患者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此治疗方案对患者hs-CRP、糖脂代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初诊为T2DM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8~61岁,平均(48.56±6.32)岁。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6〕相关诊断标准;②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10.0 mmol/L;③糖化血红蛋白(glycoseylated hemoglobin,HbA1c)>9.0%;④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14±2.56)kg/m2;⑤近1个月未使用任何糖尿病治疗药物且无感染性疾病;⑥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②有恶性肿瘤病史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⑤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⑥急性感染患者;⑦合并严重胃肠道疾病者;⑦治疗依从性低者;⑧具备其他可影响本研究结果因素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血糖控制措施,包括控制饮食和适度运动。在此基础上,进行短期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3001)强化治疗,注射,初始剂量0.5 U/(kg·d),餐前总剂量占全天剂量的20%,睡前总剂量占全天的40%。每日监测空腹、餐后及睡前血糖水平,根据患者实际血糖水平增减胰岛素用量,当FBG达到4.0~7.0 mmol/L,餐后血糖达到7.0~10.0 mmol/L,并维持两周即可停止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期间应提醒患者注意日常饮食,少食多餐,控制脂肪摄入,适度运动。

1.4 评价指标

血糖血脂及hs-CRP水平: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检测患者FBG、餐后2 h血糖(2hPB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s-CRP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血糖血脂及hs-CRP水平 治疗后FBG、2hPBG、TG、TC、LDL-C、hs-CRP均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及hs-CRP水平比较

3 讨论

2型糖尿多发于成年人群体,又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种族因素及生活方式,当胰岛素分泌水平无法满足机体所需,或者胰岛素利用不足,血糖水平将出现持续性升高,恶化体内环境,人体血管、神经等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严重影响心脏、肾脏等关键器官,降低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7〕。相关研究显示,T2DM患者经初诊检查其胰岛β细胞功能平均可低于正常人的一半,此后每年下降约4%左右,若未加有效干预,经10年左右的时间,患者便基本丧失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发展,胰岛β细胞功能的弱化所造成的胰岛素水平低下逐渐成为T2DM患者病情恶化的最关键原因〔8〕。

胰岛β细胞位于胰岛中央,属于胰岛细胞中的一类内分泌细胞,占据胰岛细胞总量的70%,是分泌胰岛素调节机体血糖的重要功能性细胞。糖脂毒性则是导致胰岛素β细胞功能减退的关键因素,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毒性可直接对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损伤,且可引发高胰岛素原血症间接影响其功能;持续的高水平血清游离脂肪酸不仅可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更可改变其结构,削减胰岛β细胞数量,降低胰岛素分泌量和敏感性,加剧胰岛素抵抗症状〔9〕。另一方面,DM可作用于心血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在粥样斑块成形期间低密度脂蛋白入侵内皮下层,血液中单核细胞侵进内膜成为巨噬细胞,促进炎症,进而引发DM并发症,造成病情恶化〔10〕。 T2DM的发展过程,即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竭过程,在代偿期阶段,因代偿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数量增加,胰岛素分泌更多,以保持正常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或轻度亢进;轻度失代偿期阶段,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胰岛素水平基本正常,但胰岛素分泌以无法满足正常所需,血糖水平出现升高,若患者FBG触及6.4 mmol/L,胰岛素Ⅰ相分泌严重缺失,胰岛素Ⅱ相分仅部分存在,快速胰岛素仍可分泌;重度失代偿期,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合成分泌能力已急剧下降,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达到诊断标准,在此阶段,仍存在一部分胰岛β细胞并具有分泌功能,预防重度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完全失代偿期,胰岛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显著改变,其凋亡加速,数量快速减少,胰岛出现纤维化,功能完全丧失,患者需借助外源性胰岛素,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糖〔11〕。在前三个阶段,若患者接受及时有效干预治疗,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修复仍存在可能,但若发展至完全失代偿期,其功能的逆转和恢复便无可能,损伤已处于不可逆状态。故需尽早对T2MD患者进行干预,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病情发展,为达到此目的,干预的手段和时机同样重要。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未发展至第四阶段,因此给予治疗具有意义,而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短时间内缓解DM病情的治疗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FBG、2hPBG、TG、TC、LDL-C、hs-CRP均低于治疗,HDL-C高于治疗后。说明胰岛素在有效调节改善糖脂代谢同时,可降低hs-CRP水平。原因在于本研究所采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法是与正常机体胰岛素分泌相似的模式,通过在非进食期间持续基础性分泌以及非进食期间的脉冲式释放快速有效控制血糖,逆转糖脂分泌,修复胰岛β细胞,恢复其功能〔12-13〕。此外,胰岛素可阻止肝脏合成CRP一类急性时相蛋白,促进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抗炎因子的释放,使hs-CRP指标下降,抑制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相关的炎性反应,直接发挥抗炎功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14-15〕。相关研究表明,对T2DM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控制血糖,还可预防心肌梗死等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减少因DM并发症对患者身体所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T2DM施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措施,可有效调整糖脂代谢,降低hs-CRP,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糖脂代偿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180天长期密闭环境对志愿者骨代谢、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头低位卧床对恒河猴骨代谢、糖脂代谢的抑制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