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针对不同学校的历史地域、生源情况、教师能力,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在学校德育中产生实效、深入人心,使小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施行,需要适当拓展外延、挖掘内涵,与学校特色德育全面融合。“正德德育”強调教人向善以养正气、培育美德涵养正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爱国正道、道德正念、科学正知、规范正行、健康正心五大教育主题中,构建既具有校本特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特色德育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德德育”;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24-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更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利益深刻调整期、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虽有了解,但鉴别力明显欠缺、理解会有偏差,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念的冲击。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入脑入心,易于理解、容易施行,笔者根据学校正德德育构建的各种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主题教育全面融合,打通“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德育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合的渠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了校本特色。
一、正德德育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著名思想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所立之“德”,不仅仅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更包括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和法治意识等,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德育为先,构建的“正德德育”强调教人向善以养正气,培育美德涵养正道,立足正方向,坚持正轨道,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心性、习惯和行为,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注入成长的正能量。
清代思想家方东树曰:“繁杂者,必辨其主题,如散钱之有串。”德育内容包罗万象,形成主题德育模式,找准重点,明确方向,更有利于德育实施。我校在《小学德育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将国家要求的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了爱国正道教育、道德正念教育、科学正知教育、规范正行教育和健康正心教育五大主题。
主题德育模式专注度高、针对性强,更能突出向学生传达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是学校德育中最需要强调的德育主题。基于不同学校的历史地域、生源情况、教师能力的不同,若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在学校德育中产生实效、深入人心,需要合理拓展外延、挖掘内涵,适当性突破三个层面的界定,有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词汇的含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接轨,形成校本解读,使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更觉亲近,可观可感,进而产生德育实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题融合为策略
1.以爱国弘扬正道
爱国正道教育主题以“五爱”为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作为公民层面最基本的价值准则,涵盖捍卫国家主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自觉报效祖国等具体内容。针对小学生而言,这样相对抽象的内容不易落实,因此笔者在爱国正道主题中将爱国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例如熟悉中国版图尤其注意对南海诸岛图的认识,学唱国歌,尊重国旗、国徽,通过参观农讲所、黄埔军校、詹天佑及邓世昌纪念馆等,讲述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将爱国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首要观念,通过民富强国、富国强军,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今的小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校生源以新社区居民、南下创业者子弟居多,家境相对宽裕、生活条件较好,对国家曾经的贫弱、民间的疾苦基本没有任何实际生活经验,因此笔者在爱国正道主题中,将富强的概念相对下沉到个人层面,与志向理想主题教育相结合,通过观看一带一路展览介绍、收听收看十九大专题、举办中国梦主题活动、畅想未来描绘理想蓝图活动等,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高尚志向,从小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未来为国家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2.以道德强调正念
道德以善恶为标准,代表社会传统中正面的价值取向,因此更强调正念,即正确的信念、理念和思想。笔者构建的道德正念教育以培养学生“五懂”为主题,即懂民主、懂团结、懂互助、懂合作、懂尊重,在学校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为步入社会夯实品行基础。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即国家以“明德”营造内部人民与外部邦交间的和谐、平等与和平。这种以德治国、立德树人的理念烙印在中华历史上,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理想——“和谐”“民主”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互利共赢;“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利益,描绘了人人德性高尚、友爱互助、和乐相处、被尊重被需要的美好画面。
笔者在道德正念主题中,将“和谐”“民主”“平等”内涵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落实到学生个人层面,与集体主义教育主题、意志品格教育主题相结合,要求每个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和谐成长、与同学教师的和谐关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师长同学,谦让谦逊、宽厚正直、有同情心。我校曾被授予“棋类特色学校”称号,“棋”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培养对弈双方遵守规则、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意识,在团队比赛中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团结互助品质的养成。在正德学生评价体系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不以成绩、分数为唯一标准,设立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民主的评价方式,教师以赏识教育、正能量激励为教学风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科学培养正知
世界日新月异,知识日积月累,而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精神,正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对学习素养、科学素养的要求。笔者实施的科学正知教育就是要求学生“五会”,即会学习、会反思、会质疑、会探索、会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變单纯书本知识学习为学习能力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个人层面提出“敬业”的价值准则,要求公民尊重自己的岗位和职业,具有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具备职业能力,更具备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所敬之“业”即为学业,以学习求知为己任,以探索实践为乐趣,学到扎实基础知识,掌握持续成长能力,并能够养成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和善于反思、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网络点评等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探索求知的兴趣;通过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课堂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举办书香读书节、科技竞赛周,参加航模车模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科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以规范体验正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正行教育涵盖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两部分主题,强调“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规则,以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举止规范、行为雅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基于国家层面,是指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目标,更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维护、尊重、借鉴、继承和发展。作为文明大国的公民,尤其是童蒙时期的小学生,在不能完全准确理解国家层面的意义时,规范正行主题中相应合理缩小文明的内涵,强调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习惯养成开始。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公正”是法治的核心精神内涵。“法治”和“公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上是指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理念,强调法律至上、公平正义。“法治”“公正”相对小学生较为陌生和难于理解,规范正行主题中以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遵守规则制度为基础进行内涵挖掘,不但向学生灌输《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基本法律常识、培养法治精神和公正意识,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守法习惯。为此,学校制定了《正德学生行为准则》《正德之星评价标准》及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交通文明实践活动之我是文明小交警、参观文明实践活动之我是小小讲解员、环境文明实践活动之亲子义务植树活动等,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无论制定班规、推荐班级干部、评优表彰等,都由学生依法依规、公正公开操作,借以培养学生“法治”“公正”的价值观念。
5.以实践培养正心
一颗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灵,即为正心,以“五有”为内涵,有爱心、有善心、有恒心、有诚心、有信心。健康正心教育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内心的正能量,倡导诚信友善,崇尚个性自由,达到意真诚,心纯正的境界。
“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是学生理解最准确、与学校教育最无缝对接的主题内容。然而近年来社会上诚信的缺失、焦虑情绪的蔓延,即使小学生也常常深有体会。商家制假贩假、偷工减料,官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碰瓷”“假摔”案例时常见诸报端,网络语言暴力、校园行为暴力时有发生,如此种种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原本童稚干净的心灵留下污浊的阴影。健康正心主题就是要以教育的方法去伪存真、引人向善,以阳光、正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感受。例如通过与山村小朋友书信往来并捐赠学习用具、社区福利院慰问老人活动、新民社区公益活动、孝亲感恩活动、正德闲置物品交换节、垃圾分类好家庭、抵制网络暴力活动等,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善与爱的种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为社会层面的“自由”,在学生不能够理解争取人权、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捍卫人民言论、出版、宗教自由的权利等内涵时,最容易被误读为随心所欲、不受限制、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思想。笔者在健康正心主题中,将“自由”的含义按照马克思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理论拓展解读。对于学生而言,自由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正德课程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心各个方面;开设棋艺社、航模社、公益社等在内的数十个学生社团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每学年的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为学生搭建展示各种才艺潜能的舞台;学生可以按照兴趣自愿结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班级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栽种花草、设计班徽、构思班训……学生心灵在个性发展中自由成长。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与其能力思维相适应并进一步发展的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潜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如果能够贴近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与学校特色德育相融合,则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实践。正德德育在教育实践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无缝对接、完整融合,通过全面性落实、系统性实施,构建了既具有校本特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特色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田夏彪.从“悬置”到“生长”: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透视[J].教育导刊,2016(11).
[4]王晶.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机理及特征探讨[J].教育探索,2017(1).
课题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师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正德德育中的构建与实施研究”(1201544019)。
作者简介:李森松,男,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民六街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