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渊源

2019-10-18 09:20张闯祝宝江
求知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闯 祝宝江

摘 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背景下,文章以探究社保均等化的理论渊源为出发点,结合江苏省城乡建设实际,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现实与逻辑分析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分析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保均等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9.2;D63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009-02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主体思想

1.人民是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服务主体

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苏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重点补齐“百姓富”上的短板,继续落实对苏北五市民房的改造。

2.人民是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认识主体

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实施,会让人民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会让人民通过实实在在的感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获得感。“切实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让民生更好地顺应民心。”这是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在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民生发力点。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衡量区域治理是否为善治的重要指标,因此,顺应民心才能够真正发挥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江苏省“强富美高”的建设中倾注更多心力。

3.人民是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实践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而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即情感和意志。推进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对保障和增强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在江苏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3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538元,恩格尔系数为34.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598元,恩格尔系数为36.3%。到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22元,比2013年上涨2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8元,比2013年上涨19.2%。社保均等化的实施是保障江苏省城乡居民生活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新时代江苏城乡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突破。

4.人民是推进江苏城乡改革的根本推动力量

江苏人民是江苏省经济腾飞的创造者,是江苏省精神文化的创造者,是江苏省深化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各项改革渐入深水区,解决江苏发展中的各项问题都要靠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江苏人民。2019年初江苏省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已经实现90%以上的审批服务可以在网上办理,“基层政务服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省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扎实开展,盐业体制改革、建筑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民本思想是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文化渊源

1.格致修身的人本精神

《礼记·学记第十八》中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贤君既要明达修己治人,又要化民成俗,而化民成俗必有赖于教学,因此《大学》能成为四书之首。“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代教学层层而进,从闾里至乡党,再到术(郑氏注:遂之误也),最后至学,“学”为教学最高层次,要达到国家级别才能修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书首篇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的开篇之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齐治平正诚致格,就是做新民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不管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是通用的,且没有捷径可走。而这样的方法,传教于所有中华学子,并成为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之中,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为政在人的民本关怀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陈柱认为,这一句话体现了儒家法治人治并重的治理理念。这里的人,即是百姓。孟子也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论,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而治理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化育百姓,“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善人生善政,犹如善地生善木,良好的治理能使百姓归心。“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十二章)的观点,传承数千年,仍是执政者必学之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管子的这句话,意在指出为政之本在于人民,民心所向、民生疾苦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立足点。面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施行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是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所有群众的必然之路。

3.家国天下的休戚情怀

“修齐治平”既是中华文化中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的理论体系,也是为政为官者的人生信条。孟子教梁惠王和齐宣王的治国良方就是“与民同乐”,独乐不如众乐,乐民之乐才能使民心归附。“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人生五道,赖以三德而行,而三德之行仅在一个诚字,可见,家国天下均可以一理而贯之。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文人的重要标志。才有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先忧后乐”的士子情怀,才有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之于“父母官”的戏谑表达。古来取士有“举孝廉”的考察方式,正是对家国天下的政治实践。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的推行对城乡居民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家庭环境的改善,必然带来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

4.富民安民的民生善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生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生可以有米、有鱼可食,死可以有棺椁下葬,不至于曝尸荒野,不能祭祀,这是百姓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是仁政的开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可以穿好吃肉,百姓不受饥寒之苦,那么一定能够称王于天下。孟子强调,王道的基础是百姓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重视对百姓的教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法。“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管子认为,凡治理人民要遵循四时的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仓储丰足。国家富饶才有远者归附,充分开垦良田才能留住百姓,仓储充足则民知礼守节,衣食富足则知廉耻。充足的物质基础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引用张居正的《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中“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善治,反对恶治,以“苛政猛于虎”为戒,强调富民、安民的治理思想,成为治理阶级的重要信条。

参考文献:

[1][2]人民网.2019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js.people.com.cn/n2/2019/0124/c360300-32570359.html,2019-01-24.

[3]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陈柱.中庸通义 中庸注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理论新释:历史方法与历史规律关系研究”(17XZX00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生共享战略下的江苏城乡居民社保均等化问题研究”(16ZHB004)。

作者简介:张闯(1990—),女,黑龙江讷河人,讲师,硕士,“航天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