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食管狭窄发生风险的观察

2019-10-17 07:31孙仁虎吴大鹏张其德韩树堂于大海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9期
关键词:管腔肌层食管

孙仁虎,吴大鹏,张其德,韩树堂,于大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延伸而来的一项标准微创诊治技术,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及、早癌及癌前病变,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其可整块切除较大病变(>2 cm),且可控制其形状、大小,并可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探查切缘是否存留癌细胞,针对溃疡性病变也可切除[1]。以往报道也证实针对浅表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技术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其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因操作时间短、创伤轻微、恢复快、不改变胃肠道结构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2]。而多项研究表明,ESD技术虽可完全整切除较大食管黏膜病变(包括环周食管黏膜病变),但大范围病变切除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尤其是食管狭窄,其发生率高达5%~18%[3-4]。目前关于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影响存在争议,大部分报道侧重于研究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小于管腔环周1/2或大于管腔环周3/4时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针对缺损范围为1/2~3/4环周者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鲜有系统随访报道,关于黏膜环周缺损范围是否为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尚未形成统一认识[5]。因此,本文针对此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探讨食管不同黏膜环周缺损范围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旨在为该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86例因食管黏膜病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择期拟行ESD手术的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5.49±7.18)岁。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非食管黏膜环周切除;②术后病理示肿瘤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上1/3(即深度距黏膜肌层下缘小于200 μm),属高级别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分化或中分化鳞癌;③年龄≥18岁,均首次接受ESD手术治疗,无相关禁忌症;④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伴严重心、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疾病;②伴精神疾患或严重精神障碍者;③恶性肿瘤;④凝血障碍性疾病;⑤伴十二指肠、胃多发性病灶;⑥既往存在食管放疗史、外科手术史;⑦术后病理示基底切缘、侧切缘病变残留,或伴脉管转移;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病变位置、病变形态、病理类型、组织浸润深度、病变纵向长度、操作时间,分析黏膜环周缺损范围(<1/2环周、1/2~3/4环周、3/4~<1环周)及ESD手术并发症,观察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测价值。

1.3.2 ESD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ESD手术治疗。术前行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液等,伴糖尿病、高血压者待病情基本稳定时进行手术。所有病例行咽部麻醉,手术时取患者侧卧位,行常规GIF-H260J胃镜(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检查。胃镜前端行ND201-11802透明帽安置,按病灶具体状况并结合术者习惯合理选择刀具(包括KD-611 IT刀、KD-650Q Dual刀、KD-620LR Hook刀),行病灶外缘标记。于黏膜下多点注射亚甲蓝混合液+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充分抬举病灶,借助IT刀、Hook刀或Dual刀,顺着标记点外0.5 cm处环周予以切开处理,逐步剥离病灶下方黏膜下层。剥离完毕后,创面可见小血管行APC凝固处理,或行ESD专用热止血钳处理。术毕回收、展开病变黏膜,采用大头钉将其固定于软木板上,明确病灶组织完整后送检,探查两侧、底部切缘有无肿瘤组织。术后行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常规剂量治疗4周。术后1~3个月复查胃镜,予以食管卢戈液染色检查,观察创面溃疡愈合状况,创面边缘予以多点组织活检,若提示肿瘤性病变,则再次行ESD手术治疗;若未发现肿瘤性病变,则继续随访。

1.4 观察指标

观察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病变位置、病变形态、病理类型、组织浸润深度、黏膜环周缺损范围等,分析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评价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测价值。术后食管狭窄判定标准[6]: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或一个标准胃镜(直径为9.8 mm)难以通过狭窄处,则判定为食管狭窄。术后食管狭窄程度分级[6]:①Ⅰ级:食管直径处于0.6~1.0 cm之间,可进半流质饮食;②Ⅱ级:食管直径处于0.3~0.5 cm之间,进流质饮食;③Ⅲ级:食管直径低于0.3 cm,进流质饮食相对困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情况分析

入组患者共86例,ESD术后随访周期为3个月,无失访病例。86例患者中,术后食管狭窄11例,占12.79%,其中食管Ⅰ级狭窄7例(63.64%),Ⅱ级狭窄3例(27.27%),Ⅲ级狭窄1例(9.09%),均纳入食管狭窄组;其余75例术后未发生食管狭窄,占87.21%,纳入非食管狭窄组。

2.2 影响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与黏膜环周缺损范围、组织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影响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单因素分析

注:#取校正检验卡方值;M1指肿瘤限于上皮层,M2指肿瘤浸润达黏膜固有层,M3指肿瘤浸润达黏膜肌层,SM1指肿瘤浸润深度大于黏膜下层上1/3(即深度距黏膜肌层下缘小于200 μm)

2.3 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为因变量,以上述存在差异的单因素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行量化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是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量化赋值表

表3 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测价值

食管狭窄组黏膜环周缺损平均范围为(75.40±10.52)%,显著高于非食管狭窄组的(54.20±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9,P=0.000)。经ROC曲线处理,结果显示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28(标准误0.080,P<0.001,95%CI=0.572~0.885),预测ESD术后食管狭窄最佳截断值为71.00%(即黏膜环周缺损范围为管腔环周的71.00%),敏感度0.867,特异性0.813,见图1。

2.5 典型病例图片

男,53岁,图2A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环5/6病变,表现为卢戈氏碘液染色后,食管黏膜病变处呈近环周不染区,图2B为ESD术后创面,可见食管黏膜近环周缺损,仅保留条形正常黏膜,图2C为食管ESD术后送检标本,病灶完整切除。图2D为食管ESD术后狭窄,表现为食管ESD处瘢痕挛缩,管腔狭窄,直径约0.3 cm,内镜无法通过。

图1 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预测术后食管狭窄的ROC图

3 讨论

ESD术是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较大的食管黏膜病变(包括环周食管黏膜病变)可通过ESD技术实现有效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不改变胃肠道结构,且基本不会产生病灶残留及复发问题[7]。但食管黏膜病变患者接受ESD术治疗,术后容易出现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既往报道显示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达11.60%[8]。董会娟等[9]发现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13.20%。本研究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12.79%,与上述报道相接近。但也有报道认为早期食管癌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达44.83%,与本结论存在较大偏差,可能与样本量大小、肿瘤浸润深度等因素有关[10]。分析ESD术后导致食管狭窄可能的机制,主要与黏膜愈合延迟、黏膜下层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及固有肌层萎缩有关[11]。动物实验表明,ESD术后食管狭窄与黏膜下层纤维化增生、固有肌层改变密切相关[12]。 陈萌等[13]也发现创面愈合过程中固有肌层萎缩纤维化与ESD术后食管狭窄有关。笔者认为,ESD术中固有肌层损伤可能加重后期固有肌层纤维化,故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损伤固有肌层,降低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是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与庄耘等[14]报道一致。范秀琴等[15]也认为环周缺损范围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既往报道认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管腔环周3/4时,术后食管狭窄高达76%~100%;黏膜环周缺损范围为管腔环周的1/2~3/4时,术后狭窄率为5%~28%,而黏膜环周缺损范围<管腔环周1/2时,ESD术后食管狭窄率极低,提示黏膜环周缺损范围与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有关[16]。本研究结果显示,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ESD术后食管狭窄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28,预测ESD术后食管狭窄最佳截断值为71.00%(即黏膜环周缺损范围为管腔环周的71.00%),此时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6.70%、81.30%,进一步证实ESD术后食管狭窄与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密切相关。分析其原因,黏膜环周缺损会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医源性深溃疡,诱发食管局部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胶原大量沉积,导致食管壁纤维化,最终形成食管狭窄,且黏膜环周缺损累及范围越大,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风险可能越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与组织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与唐健等[17]报道相符。杨志豪等[18]也发现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组织浸润深度越深,环周缺损范围可能越大,形成纤维化厚度越深,加剧纤维化程度,ESD术后食管狭窄程度可能越重。但本研究发现,组织浸润深度并非是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量大小等因素有关。另有报道发现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与黏膜剥离纵径长度呈正相关,手术时在保证病变完全切除前提下应尽可能缩小黏膜剥离纵径长度;同时,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还与局部过深的热损伤、活动性出血的凝烧时间较长、病变部位有关,其中食管上段病变狭窄比例较高,主要与食管上段本身较食管其他部位管腔小有关[19-21]。而本文鉴于样本量较少,尚未探讨或发现上述因素与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关系,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鉴于黏膜环周缺损范围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黏膜环周缺损范围进行预防性治疗。当黏膜环周缺损范围低于管腔环周1/2时,因ESD术后食管狭窄率极低,故无需术后食管狭窄相关预防治疗;若其范围为管腔环周的1/2~3/4时,口服激素(如泼尼松等)或行内镜下球囊扩张,但后者创伤大、并发症多(包括出血、穿孔等),故口服激素预防术后食管狭窄更易被患者接受;若其范围大于管腔环周3/4时,通常预防性口服激素,或予以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等治疗。

综上,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ESD术后食管狭窄与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有关,且食管黏膜环周缺损范围对术后食管狭窄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但本文因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未深入探讨术后食管狭窄的防治,故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管腔肌层食管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