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主动脉瓣下左右冠窦交界处消融室性期前收缩1例

2019-10-17 07:23:38林加锋陈小锋陈延茹黄晓芳林佳选
心电与循环 2019年5期
关键词:标测波群主动脉瓣

林加锋 陈小锋 陈延茹 黄晓芳 林佳选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VT),是最常见的VA。右心室流出道(RVOT)是最常见的起源部位,约占特发性VA的60%,其次是主动脉窦,约占10%。近年来有学者报道经左右冠状动脉窦交界处(L-RCC)消融左心室流出道(LVOT)VA获得成功,并且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下壁导联呈R型,符合心室流出道VA的特征,同时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挫折)[1-2]。近来我院收治1例患者心电图符合L-RCC起源,但经主动脉窦上的L-RCC消融无效,最终经主动脉窦下的L-RCC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5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PVCs,动态心电图示PVCs 21 098bpm/24h,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服用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本次入院时心电图(图1)可见频发PVCs,其QRS波群在Ⅱ、Ⅲ、aVF 及 V3~V6均呈 R 型,RⅡ>RaVF>RⅢ,aVR、aVL 呈 QS 型,QSaVR>QsaVL,Ⅰ呈 rr’型,V1呈qrS型,V2呈RS型,胸导联移行区在V2,胸导联移行指数为-0.5,考虑LVOT起源的PVCs[3]。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7%。临床诊断:频发心室流出道PVCs,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决定行射频导管消融(简称消融)治疗。

图1 患者入院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PVC的V1呈qrS型)

患者入院后经适当的术前准备,于入院第2天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术。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 Velocity指导下行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先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8F的Swatz鞘,经鞘置入8F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至RVOT及肺动脉窦进行标测,结果在肺动脉左窦标测到“最早”的心室电位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仅-14ms,此处起搏的QRS波群与自发PVC不同(右胸导联R波振幅较自发PVC低),考虑LVOT起源。故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8F的动脉鞘,并将消融导管置入LVOT进行标测,结果在L-RCC(偏RCC)处标测到“最早”的心室电位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25ms(插页图2A),单极电图呈QS型,起搏标测未能夺获心室,X线影像及三维标测提示其在L-RCC偏右窦侧(插页图2B,三维标测红点),此处以温控 43°C,能量 35W,阻抗 150Ω,冷盐水灌注速度17ml/min试消融,放电约12s PVCs消失(图3),巩固消融120s,停止消融约2min PVCs再现;随后在主动脉瓣上反复标测与消融无效。最后跨主动脉瓣至其瓣下的L-RCC进行标测,结果此处心室电位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群-28ms,单极电图呈QS(插页图4A),但其起搏的12导联QRS波群与自发PVC明显不同(插页图4B),利用冷盐水灌注导管造影示造影剂沿左右冠状动脉窦下沿两侧呈“三角形”弥散(插页图4C1、C2),结合三维标测提示消融导管在主动脉窦下方的L-RCC(插页图4C3,三维标测蓝点),此处以温控43°C,能量40W,阻抗150Ω,冷盐水灌注速度17ml/min试消融,放电约6.6sPVCs消失,巩固消融120s,随后观察30min(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未见PVCs(图5)。术后持续心电监测48h未见PVCs。术后3个月复查动态心电图PVCs 48bpm/24h。

图3 主动脉瓣上L-RCC试消融时的反应(放电约12s PVCs消失)

讨论特发性PVC/VT是临床最常见的VA之一,RVOT为最常见的起源,次为LVOT,亦有经房室环(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主肺动脉干等消融成功的报道[4-15]。经L-RCC消融成功的VA报道甚少[1-2]。日本学者Yamada等[1]于2008年报道了146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VOT)并成功消融的VA中,5例在V1~V3至少有一个导联呈qrS型均起源于L-RCC;另外的141例V1~V3未见呈qrS型者;他们认为V1~V3呈qrS型的VOT VA均起源于LRCC。认为L-RCC的VA在右胸导联呈qrS型,有较高的特异度,从而区别于RVOT和LVOT其他起源的VA。那是否真如Yamada等[1]所言,V1呈qrS型的VOT VA均起源于L-RCC呢?Bala等[2]对37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区的VA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9例(51%)起源于L-RCC(15例在V1呈QS型,伴下降支顿挫);18例起源于左心室其他区域(RCC4例、LCC7例、左心室心内膜3例、主动脉前侧的左心室心外膜4例),仅2例表现为V1呈QS型伴下降支顿挫。我们近期的研究显示[16],V1~V3呈qrS型的VA,除起源于L-RCC外,尚可起源于右心室(包括RVOT前及中后间隔、肺动脉左窦与前窦及右心室前间隔上部His上方);亦可起源于左心室(包括LRCC、RCC、LCC 及 AMC)。故 V1~V3呈 qrS型 VA 的起源,除L-RCC外,也可起源于VOT及其邻近结构的其他部位。

对于V1~V3呈qrS型的VA到底起源于RVOT或 LVOT,采用 Ouyang 等[17]报道的 V1~V2QRS 波群形态来鉴别其起源,因V1~V3呈qrS型而无法进行。然而,近来Yoshida等[3]研究发现的胸前导联移行指数(指PVCs/VT时胸前导联移行区与窦性心律时胸前导联移行区的差值)对鉴别此类患者究竟起源于LVOT或RVOT,因不受V1~V2QRS形态的影响,直接观察胸前导联移行指数,故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当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时(即PVCs/VT胸导联移行早于窦性心律),考虑LVOT起源,反之起源于RVOT。本例根据Yoshida等[3]标准,符合LVOT起源。

图5 主动脉瓣下L-RCC试消融时的反应(放电约6.6sPVCs消失)

对于L-RCC起源的VA,传统的方法是经主动脉瓣上进行标测与消融,多数患者能成功,少数患者经上述部位消融失败或消融时能终止VA,但停止消融再现,对此类患者消融策略应进行调整,及时到主动脉瓣下的L-RCC进行标测与消融可能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标测波群主动脉瓣
基于ResNet与BiLSTM的心电QRS波群检测方法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终点的探讨
《思考心电图之166》答案
心电与循环(2019年6期)2019-12-10 01:37:40
高精密度标测技术在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保留二叶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置换术疗效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PaSO起搏标测软件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62》答案
心电与循环(2019年2期)2019-04-10 12:09:24
Ripple标测技术及其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