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475000)史晓莹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需要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由于患儿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加之各项机体机能较弱,因而不适宜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因此临床医生主要采取输液方式[1]。但由于儿童并未具有较强的自制力,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患儿的疼痛感,则需要在输液期间对其予以良好护理[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多采取整体护理模式,能够获得显著效果[3],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行急诊输液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依照护理干预的差别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为7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4.5±4.9)岁,其中20例为上呼吸道感染,36例为下呼吸道感染;试验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为8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4.9±5.1)岁,其中2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35例为下呼吸道感染。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儿科学》[4]中关于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无法配合完成护理实验;②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哮喘疾病。家长在了解相应的护理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实验进行监督;两组患儿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附表 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FLACC评分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儿科护理,即观察患儿的输液情况变化,予以对症处理。试验组予以整体护理:①护师需要对急诊输液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职业素养与操作技能,并制定较为完善的急诊输液室管理制度,严格监督护理人员的执行情况。②为患儿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急诊输液室拥有整洁的卫生环境,同时可在宣传栏中张贴日常的疾病预防与护理方式。需要为患儿及其家长准备一次性的纸杯与纸巾等,以便为其提供便利。③予以健康宣教。当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向患儿家长讲解输液治疗的重要性,并向其介绍急诊输液的综合护理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告知家长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能够加深家长的了解,并且能够使家长对患儿进行良好的讲解,进而获得家长与患儿的积极配合。④输液的护理。护理人员自身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以便能够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进行反复穿刺。在进行配药时需要严格与医嘱进行校对,并且需要严格确认患儿的姓名与性别;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并调节好滴注速度;若发现不良问题,则需要予以及时处理。⑤输液过后,护理人员需要采用轻柔动作进行拔针,并指导家长相应的按压方式,以避免发生出血现象。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FLACC)评分,依据FLACC量表评价患儿的疼痛情况,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②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情况,评价标准:非常满意,家长完全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与态度;一般满意,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与态度;不满意,家长无法接受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与态度。③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把研究得到的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x2检验和t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试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FLACC评分比较 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较高,FLACC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2.2 试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组(23.21%),差异显著(P<0.05)。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满意度(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66.07%),差异显著(P<0.05)。
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采用口服药物的治疗方式,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将会对其造成额外的不良损伤,因此尽量避免用药,主要使用输液治疗。患儿输液具有较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患儿产生较大的恐惧感,并且其依从性较差,因而使得输液存在较大困难[5]。基于此需要对患儿予以良好的护理。为有效的解决上述不良情况,急诊输液室的护理人员目前主要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包括输液前、输液中与输液后的护理措施。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为患儿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操作失误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避免其产生抵抗心理[6]。输液中的健康宣教与护理,能够有效的对突发情况进行对症处理,从而对患儿形成较大保护,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7]。予以输液后的护理,能够避免因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对家长的嘱咐又能够增强家长的重视,进而对患儿加强保护[8]。依据本项研究数据显示,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较高,FLACC评分明显较低,并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至3.57%,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升至96.43%,主要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通过技能培训有效的提升了输液实践操作能力,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儿病痛;同时护理人员针对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与输液之后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了有效的预防与处理,因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急诊输液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作为护理急诊输液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首选模式。但输液室的护理人员仍然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并对护理方案进行有效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