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企合作的五种发展模式进行探索,顺利找到阻碍校企合作的相关因素。另外,也证实了校企合作是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问题的出路,因此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健全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一种共同的职业教育形式。我国是从1985年才正式提出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机构等联合办学,而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则是其中一种模式。
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出现及发展存在一定的必要性。首先是职教政策的指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教育部在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关键目标。其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伙人,企业为扩展市场储备人才、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和理念传输给院校及个人,最终产生巨大的企业品牌效应。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生涯需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计划,最终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目标。
2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1)“学工交替”模式。“学工交替”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即学生在企业实习与学校学习的相互交替。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高校学生先在企业进行实践,后在学校进行学习。二是企业参与到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及实习实训环节当中。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四是这种模式是企业和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从企业调查得出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品牌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2)“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是指高校在实训基地内设置与企业生产相类似的现场环境,并将企业产品引入到高校实际生产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即为企业员工、模拟车间均按照企业要求设置技术等骨干进行全方位管理。对企业来说,“教学工厂”的优势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完全不需要聘用更多劳动力即可获得更多生产量,并且可以发现优秀高校学生以优先聘用新员工。而对于高校而言,也更利于培养出有利于企业需求、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员工、提高高校就业率,最终为高校的招生、培养计划、就业带来良性循环。
(3)“订单式”模式。一般来说校企合作下的“订单式”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从而实现预定人才培养目标。“订单式”模式能够使学生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适配性。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对任职能力有更高要求,这种“订单式”模式拓宽了学校办学视野,丰富了办学资源。此外,传统教育模式中理论课教师比例较大,“订单式”模式下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师资结构,为教育活动积累鲜活的资料和感性经验。
(4)“技术服务”模式。“技术服务”模式是指由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先进技术设备,并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体、以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为目标,开展企业相关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工作。校企合作的“技术服务”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流程,还获得了相关技术培训活动机会。而对企业来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潜在客户,还可以做到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理念的推广,是解决传统理论教育为主教学环境的突破口,更有利于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
(5)“教研发”模式。“教研发”模式是指企业以外包的形式给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研发项目,由院校老师带领高校学生完成项目研发的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點在于既能提高高校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工作做前提准备,又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因此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深受双方欢迎。
3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虽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质化现象一直是阻碍其进步的因素。在高等教育普遍化、同等院校激烈竞争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仍不能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不管是在办学理念、专业布局,还是在人才管理模式及校园文化上,均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就办学理念来说,高职院校无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产业特点也无法契合,最终导致所培养人才既不能展现院校个性特色,也失去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从专业布局上,瞄准未来主流技术、投身培养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而无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人才战略格局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人才管理模式上,高职院校并不能科学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手段的培养方案,将会错失专业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机会。最后是校园文化上,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无法打造一个“安全”特色校园文化,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契合学院办学特色、展现独特形象的有力品牌。
(2)企业存在的问题。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仍未建立现代企业的规章制度,仍是以企业创始人为集权核心的治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会形成一系列非正式制度和行为,导致企业运行低效、内部交易成本上升的现象。另外,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研发不足是导致其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社会公众形象较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度低等负面新闻会使企业的公众影响力受损。因此,企业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为其倾注新鲜血液成为不贰选择。
(3)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双方认识不到位、校企合作利益驱动力度不大、宏观调控不到位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由于企业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差异性,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制计划会使学生和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导致由于无法形成双方满意的教育模型而使学生和企业均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由于校企合作缺乏长久目标和政策支持,并且对合作体制内运行的效果也并未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导致某一点或者某一时段的合作成功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能及,有关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细化政策和配套政策也相当缺乏,特别是相关财政和税收优惠法规的不健全挫伤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 加深校企深入合作建议
4.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当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水平低、难度大、高职院校“一厢情愿”企业“爱理不理”现象,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魅力”不够。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由中专升级而来,加上近年来的扩招现象,导致自身办学实力下降。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成本过高,要承担由于学生经验不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一旦发生事故,自然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因此,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颁布一系列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更应在思想理念上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加快促进双方合作步伐,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合作基地共建、共享、资源利益共分等细节上有明确界定,才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方案。
4.2 强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工作
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长期存在,如何使校企合作人才更符合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成为发展难题,因此各个地区在开展校企合作座谈会时,均会考虑相关行业、产业协会加入,以为人才计划培养提供全局性指导。例如,2018年中国深圳行业—企业—高校人才合作峰会,则邀请政府领导、知名协会会长、企业家、高校专家及人力资源机构等同台交流,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政策支持和全面布局。行业协会加入到校企合作当中,既能为企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政策建议,也是为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平台,有利于使两者相互熟悉,从而加深理解和信任。强化行业协会组织校企合作协调工作,有利于双方在行业未来发展主线上共同探究人才培养计划。
4.3 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
就全局而言校企合作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若想取得长效运行机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健全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首先应该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人才,共同解决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实训实习,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动、协会中介、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其次,应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具体应从订单培养、接受实习向投资型、股份合作型、共同培养型等深层次多元合作推进。总之,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真正把校企合作办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方向性改革。
4.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支持。而高职院校要想在高等教育普遍化的情况下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所在,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实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树立“能本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还有利于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不断进取意识,最终有利于企业在未来产业的发展。
5 结 论
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研究,并对“学工交替”“教学工厂”“订单式”“技术服务”以及“教研发”模式的比较分析,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且找到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工作、健全校企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为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于含,李辉,黄永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4(23).
[2]王清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長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基于企业主动性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18).
[3]宋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4]陈多多.多形式合作、多方位互动、深层次延伸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ZCY447)资助。
[作者简介]班然(1976—),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学历,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