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对于为我国储备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成就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下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途径。文章提出了创新创业助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促进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优化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就业机制间联动,完善保障服务制度;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就业难 “互联网+”
[作者简介]杨琳(1987- ),女,山东文登人,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讲师,硕士。(辽宁 大连 116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创新型高等教育改革视角下的服装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JYT2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7-0057-04
新常态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整体稳定与发展。“2019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再创近10年人数新高值。”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将面临的不仅是就业人数总量的历史新高,更有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业态变化所带来的复杂严峻形势。面对目前的就业现状,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应当根据就业市场现状,有针对性、有预见性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专业型及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以应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和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且增长速度极快。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人,到2019年的18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700多万人,这一数量极为惊人。但是,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与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情况相比,明显不匹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新技术产业发展尚不完善,导致整体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失衡,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难并不只有简单的供求失衡这个因素,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较低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较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理想、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结果造成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在校期间实习实训不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眼高手低,基层工作不愿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不会做。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创业与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向职场的两种职业选择。创业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创造性地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实践过程。创业一般具有开创性、动态性、合作性、持续性、艰辛性等特点。就业相对于创业而言,缺乏主动性与开创性,就业者通过劳动在别人创办的公司或是企事业单位获得相应报酬的工作。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依赖创业,创新创业与就业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一)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难与招工难现象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其他的就业者,缓解国家面临的巨大就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例如,2019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人之多,如果有10%的毕业生选择创新创业,那么创业者就有83.4万人,如果1个创业者能够提供10个就业岗位,就会有834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可以为国家和社会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对新技术、新模式以及新产品的突破,对原有商业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新成果的转化,培育和壮大新产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创新创业促社会发展,以社会发展促社会就业,引领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创新创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认知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思维模式定势化,严重影响了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等的发展。创新创业可以打破以往大学填鸭式教育的固有思维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新认识,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探索新领域的猎奇心,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通过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了解商业逻辑,并能像创业者一样行事,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一)全面深化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毕业生自主創业能力
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树立和强化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高校不应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起点局限于毕业之际,应将创新创业贯彻在高等教育全过程,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划为本科必选课程,同时在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特色化课程的基础上,细化本科创新创业学生学分的积累与转换,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可以推广试点3~6年弹性学分制,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行为;调整创新创业学生复学后专业学习政策(如创新创业学生可凭借其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创新创业学生考研、考博的鼓励优惠政策等。第二,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多学科专业融合,在不同专业领域实现多样合作,从而产生更多的市场机会,切实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建立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基金。对接各类投资机构,鼓励校友设立专项基金,吸引风投基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同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期间,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与社会资本,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创新创业的商业化发展,而且能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第四,加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园、科技园的建设,推动大学相关专业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设备仪器等资源向创新创业的学生开放,为大学生在校创新创业提供“土壤”。第五,为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重构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标准,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科评估中的权重,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课程研发主体责任等,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二)拓宽创新创业领域,促进大学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第一,创新创业服务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引导以服务国家战略来开拓创新创业领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领域,引导大学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项目、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以及中小微企业就业,搭建大中小微企业沟通平台,以大中小企业的融通为出发点,以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新型经济的核心,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打造“双创”服务平台,搭建大中小企业间开展新技术、新动能、新体系的相互渗透,拓展新兴业态创新创业空间。第二,鼓励创新创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企业在新科技创新、管理升级和市场拓展上不断优化,形成服务企业、完善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向着创新、品牌、国际一体化的多元方向转型。产业转型升级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加速转变,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新创造。第三,大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首先,政府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并筹建相关的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化职业教育机构,并传授相应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技能,进而实现民营资本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研发优势,及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加深合作,降低商业风险,同时高校师生可以对行业前沿的创新创业领域有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出台配套的产学研一体化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布局与技术升级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现全面带动和扩大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渠道与空间。
(三)优化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环境,增强大学生创业机制间联动,完善保障服务制度
第一,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最重要群体,政府在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要发挥联动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将市场需求、社会参与等多方力量与资源实现联动化合作,渗透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不同层面。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的内在结构与发展方向,但不能过多或完全依赖市场消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中的推动与调控功能。同时,社会组织、媒体、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社会监管、舆论监督等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机制联动效应,才能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建设。第二,完善大学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政策制度,净化创新创业和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市场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创业和就业的障碍与歧视。要严格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严格监管企业的各项工作,如职工招聘、员工管理等,避免出现由企业或市场完全主导的情况。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民族歧视、性别歧视、院校歧视、城农歧视、残疾人歧视等隐性就业违法行为进行重点监管,消除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道路上的障碍与歧视,加强平等创业和就业的权益保障,拓宽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权利的维护与申诉渠道。
(四)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应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思维,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化信息通信技术。首先,为了使各领域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及政策得到及时发布,要为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和就业信息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信息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在服务大学生就业群体同时,解决区域就业矛盾,不仅体现了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的理念,更是全面推动“双创”升级、落实人才兴国计划、齐心协力促进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践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降低相关政策信息获取门槛和时间成本,有效防止虚假信息,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权益保护与监管水平。同时,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未来创新创业和就业市场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及信息分享,让更多优质资源惠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也为日后高等教育改革和招生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为顺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潮流,在坚持发展和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的同时,应与时俱进地开发移动客户端軟件,实现及时向大学毕业生精准推送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政策与信息,提供高质量服务,同时可以搜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意愿,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奠定信息基础。
[注释]
①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834万人 再创近10年人数新高值[EB/OL].[2018-12-24](2017-05-12).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1224/1507511139146.shtml.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意见(国发〔2018〕32号)[Z].2018-09-26.
[2]胡明,郭健鹏,崔冉,等.基于“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创新体系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为例[J].市场论坛,2018(12):11-13.
[3]田芳.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相结合的探讨[J].科学咨询,2018(9):23-24.
[4]李新仓,陈杨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3):75-76.
[5]李瑞,陈加强.创新创业驱动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审视[J].教育与职业,2019(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