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

2019-10-16 08:17梁露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梁露云

[摘 要] 品德课堂要从“学科教学”中走出来,走向“学科整合”;要以生活为基础,从“教材文本”走向“学生生活”;要丢弃“浅层参与”的模式,走向“深层探究”,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那么,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课堂,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为例,做一点浅显的探讨。

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整合”

要成长为一名优秀学生,要能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备批判和创新思维。如果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素养,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学的“大教育”观念。正是因为如此,《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要更好地集中、整合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计划地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目的,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如“亲亲你,大自然”,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学科与课堂的限制,引导学生走进更丰富的综合性课堂学习。

【课前】在父母的陪伴下,拍下你眼中的秋天,并做好课上展示的准备。

【课中】展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参观秋天的校园,说一说内心感受。

【课后】做一张美丽的粘贴画,收集几条农谚或小诗,办一个秋色博览会。

这样的方案,找到了品德课、劳动课、美术课、语文课等学科的连接点,从“学科教学”中了走出来,尝试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让课堂教学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緊密联系,走向“学科整合”,开拓全新的教学时空。

二、从“教材文本”走向“学生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明确教学的核心素养定位,分析教材和学情,深度开发儿童生活的有效资源,以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告别小马虎”“体验馆”环节:教师发现不少学生红领巾佩戴得歪歪扭扭、听不清教师的要求、查不出作业中的错误,就果断摒弃了教材中的做手工、看课外书体验项目。“系红领巾”:不仅体会到用心做的益处,而且自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传悄悄话”:深刻体会到专心听和听到了是不一样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包容心等。“火眼金睛”:在找错误中,思维得到了训练,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应从“教材文本”走向“学生生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三、从“浅层参与”走向“深度探究”

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能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丢弃“浅层参与”,多设计能实现学生深度体验与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如“巧手扮我家”“实践园”活动:装扮教室。

环节一:展示装扮材料,说出装扮想法。

环节二:动动手摆一摆,让教室更美丽。

环节三:看一看想一想,调整装扮方案。

不少学生发现,垂下的彩带会打扰学习的同学,盆栽、饰品太多,摆得杂乱无章,没有美感。学生们又参与到了新一轮的讨论与摆放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实践中,学生深刻体会到,装扮绝不是物品的简单堆砌。

这位教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出现了问题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这样的深度体验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过程,更指向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只有教师不断思考课堂之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转变自身角色,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科学理念,真正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目标,挖掘并整合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够使“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真正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展学生。

参考文献:

[1]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18-20.

[2]姜必胜.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2017(9):72.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