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芝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学业、就业、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等压力,很容易引发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危机。大学生只要意识到心理危机的积极意义,学会自我预防和应对,就可能会峰回路转,化危机为动力。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三观,要提高自我意识,注重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欣赏自我,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学会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等,以便较好地防范和应对心理危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积极意义;自我预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3-0023-02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同时面临学业、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压力,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一些承受能力较弱、自我认识较低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极度迷茫,如果不能及时“走出来”,就会演变为心理危机。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意义
心理危机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心理危机是指在面临困难处境时,个人没有能力处理问题,或者是自身无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就是当他面对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时,个人产生的暂时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是“眼前”正面临的“暂时性”的问题和困扰,通常会持续4~6周。一些人可能回避,一些人可能通过自助、他助等方式积极地面对和化解,选择不同结局往往不同。
(一)心理危机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预兆和启示
正值青春年少、奋发上进的大学生,都曾或多或少面临上下求索的徘徊,经历朦胧情感的困惑。当代大学生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的体验,正如刘同编著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所言“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危机到来的时刻也可能是真理预显现的时刻,危机的同时将是有益的预兆和启示,积极应对后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提高。
(二)心理危机内隐着大学生难得的机遇与成长
正如郝永平所言,对人而言,危机是危险、威胁与机遇、机会的共同存在[2]。心理危机带来痛苦体验,同时也内隐着机遇与成长。我们应该看到心理危机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促进作用,如果忽视了心理危机蕴藏的积极意义,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心理危机内隐的成才契机和教育价值。
(三)心理危机预防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积极应对
心理危机在发生前就已经开始滋生和发生微小的量变,外界可能无法很快识别和辨认,但个体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这种细微变化带来的不适。危机来临前个体最先做出反应,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处在心理危机状态,关键不取决于他本人是否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危机和变化,而是取决于自身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心理危机的管理大部分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外在压力只有被内在认同才会转化为心理压力,而在外部压力源不变的情况下,心理压力的消除只能诉诸自我。
作为心理危机主体的大学生,自己往往也无法想象自己的潜能,心理打退堂鼓有时候是没有调节好自己,不信任甚至怀疑自己。外界和他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自我是心理危机的内因和关键,从自身出发防患于未然,避免危机积累和发生质变,努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即便心理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自我事先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再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攒内在力量,最终也能缓解或减轻心理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一个人积极应对使其心理状态比以前更成熟、更坚强,心理素质超出危机前的状态和水平,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常見的心理危机及其成因,为自我提前预防做好应对准备。
(一)家庭的阻碍
家庭是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始成长环境,离异、单亲等家庭环境无疑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一些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患有疾病、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会面临一些心理创伤;即便是家庭健全的大学生,也会因为家庭教育中采取严格管教、放任自流、过分溺爱等单一、极端的方式,埋下心理隐患的种子。如果大学生存在自卑、嫉妒、盲目攀比、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现象,则在原始家庭中或多或少能找到根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更容易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在面临危机时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面对和化解。
(二)学习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他们每天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心思,每学期要通过许多考试。对一些学习懈怠、自学能力差、方法不当、成绩不理想、缺乏专业兴趣、整天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来说,学业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枷锁,因而在考试前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此外,他们不仅仅只是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习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学习做人、做事,学会合作、生存、创新……学习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三)交往的困惑
整天和电脑、手机打交道,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或男女朋友关系等都是他们可能要面对的。一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自闭、畏惧或逃避,一些骄傲自大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自恋或自我孤立,一些不懂交往和倾听技巧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会紧张不安或不知所措。
(四)就业的迷茫
因为缺乏自我认识和规划,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没有深入思考,对就业又存在较高的预期和追求,向往环境和待遇好、轻松又稳定的工作。但往往由于就业经验不足、不愿扎根基层、就业竞争力不够等,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毕业和就业季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表现出盲目随从和跟风,出现有业不就、结构性失业、过分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预防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3]。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三观
理想和三观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自我心理支持系统的根本和关键,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探寻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大学生挖掘内在的、积极的品格强项和真善美等传统美德。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三观,当代大学生就不会盲从和自卑,就不会被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困扰,就能够拥有豁达的胸怀、包容的心境、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就能够把自己的前途同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命运统一起来,就能够把自己的大学梦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进而提高自身应对困难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内因和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和能力
自我意识即自我观念,是对自己的认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自我家庭、长相、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全面地了解和认清自我;通过全方位客观评价判断和剖析自我;通过每天积极的生活、学习不断地悦纳和提高自我;通过适时合理地控制欲望和情绪不断地维护和平衡自我。不停地思考和寻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多去尝试新鲜的事务,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自我。接受那个正在发展和完善中的不完美的自己,不自卑。以自身的长处和优势为核心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定位和发展自我。
(三)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人無远虑,必有近忧。不少大学生比较散漫,学习、生活缺乏目标和计划,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不知道存在的价值、意义,整日浑浑噩噩、消极度日、拖拉懒散、得过且过,长长的假期也在空虚无聊中度过,缺乏学业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学业规划从属于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的阶段性体现,如果不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设计,就无法预知大学四年后自己可能成为的样子。只有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且严格执行,毕业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心仪的工作。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和起步,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升华和发展。每一位大学生要结合自身专业取向、兴趣特点、社会需求,综合考量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学业方案和规划,增长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学会缓解和释放心理危机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一些缓解和释放心理危机的方法,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宣泄方式,如写日记,与心灵对话、倾听自我;如阅读经典书籍,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如融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挥洒汗水、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如找一二知己,倾诉不满和疑惑,寻求帮助等。同辈大学生朋友群体之间拥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体验,在思想、情感交流等方面容易以同伴视角深入和共情,大学生适时求助一些健康向上、活力四射、积极乐观的同辈群体,帮助自己有效地应对危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助能力,也是大学生之间“互助—自助—共进”的一种群体自助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南泽,沈步珍,张刚刚,等.基于心理危机干预视角的思想教育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94-96.
[2]郝永平.危机问题的哲学探究[J].求是学刊,2003(5):28-32.
[3]汪 淼.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与调试[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5):31.
[4]邓雪凯.社会转型期青年自我意识的偏差与调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