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霞 张军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已经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并提出整改建议:健全机制,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丰富内涵。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中小学 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教师素质偏低、办学条件偏差及家庭教育偏失等原因,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农村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将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一、临夏州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临夏回族自治州为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州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许是全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普遍性问题的缩影。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重点采用访谈法,在选择访谈人群时,依据典型性和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通过面对面交谈,再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询临夏州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共谋改进教育对策。
(一)当前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实施新一轮课改以来,临夏州农村中小学各个学校都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培训,力争使教师尽快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但是,学校教学管理仍然没有跳出“老套式”。任何一项目标都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更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转变得了的。除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致力于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式管理和评价教师,难以让教师产生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
(二)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规划滞后。
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中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随着临夏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政策的实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一些农村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另外,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消除后顾之忧。以上种种导致农村中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中小学生人数日渐减少,导致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一些地方开始让较小规模的中小学被动合并或者停办。
(三)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课程难以实施。
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短缺首先体现为教育经费的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差距依然很大,主要体现在硬件设置、软件配置、技术支持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如: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体育设施不全且老化失修、微机室和实验室器械寥寥无几、音体美教室形同虚设、校园的信息化及教师的现代化资源匮乏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经费予以支持。再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实行分级管理和调配,农村学校接受资源有滞后性,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难以有效实施,现代化的教育设施难以高效使用;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难以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文化氛围;加上教师进修学习机会较少,能熟练或基本操作电腦的不足半数,中小学生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迟迟在等待”[1]。
(四)办学条件仍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相对于城市中小学来说,长期的边缘化使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差距还是很大。一些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虽然校舍得以逐步改善,但是最基本的实验设备、教学器材奇缺;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没有,有的只是“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一些学校“班班通”设备质量不高,用不多久就问题多多。教育基础设施的陈旧和缺失,让一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善教学却苦于没有理想的设备,制约义务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临夏州农村中小学除个别乡镇的几所高中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小学老中青教师数量比例严重失调,只有一些受过专业培训,部分完全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等问题。通过查阅一些乡镇教师的档案资料发现,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61.8%,不仅年龄较大,而且学历偏低。在几所小学中,县州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少之甚少,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一些老师在义务教育新课改中显得力不从心。据调查,造成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迟缓和事业人员缺编严重,很难注入“新鲜血液”,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也是无奈之举[2]。
(六)应试色彩较浓,存在“混学”现象。
农村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想学就要学好,好好学”;二是“不学就回家,不要学”。近年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秉承“应试教育至上”的观点,原因是一些乡镇级中小学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期末或学年末,以各班级优秀率、合格率及升学率等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直接关系到老师的考核和晋级加薪。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少数民族学生较为集中,一些学生不愿意接受义务教育而辍学回家,男孩跟着父辈们出门打工做生意,女孩趁早出嫁找个好人家。由于还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被有关部门送入学校,整天在学校无所事事。
(七)德育失衡、校园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学生学得好老师就高兴,犯点小错误不闻不问。部分学校门卫只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几乎起不到安保作用;校园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综治安保、违规经营等情况无人管理。
(八)隔代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现在农村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大多小学没毕业,部分老人不识字,这里所谓的“照顾”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导致“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上缺失,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是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和学校。
综上所述,临夏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还要不断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羸弱的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依赖全社会的扶持。
二、临夏州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策略
(一)健全机制,夯实基础。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坚持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项决定和意见,理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委会及州直各部门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保障措施[3]。同时,建立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教育重点工作调度会等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机制。
切实把校园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投入資金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配备部分安保人员和物防器材,设置各种交通指示灯;建立教育、卫计、公安、文化等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经常开展食品卫生、综治安保、违规经营等监管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3.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始终把教育督导评估作为促进临夏州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对全州各县乡镇教育工作的年度考核,调动各县、乡镇及村委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将全州农村中小学划分为各个督学责任区,聘请督学深入农村中小学校督查指导,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二)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1.推进学习交流,优化师资结构。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制定文件,通过公开选聘、城乡结对、轮岗交流等方式,优化临夏州农村缺编学校师资结构。从全州农村中小学校选聘人员到县城及临夏市州级学校学习交流;通过城乡结对,定期选派县城或市州级中小学校教师到全州农村中小学校支教;在农村分片区开展教师轮岗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2.改革分配方式,强化师资力量。
临夏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优先补充全州农村学校新教师的分配原则,不断强化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通过招聘教师、外地调入等方式安排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以补充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缺口。
3.倾斜培训指标,提升师资素质。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除增加对临夏州农村中小学教学视导、送教下乡、教学观摩等频次外,还应将国培计划、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学历培训等指标向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倾斜,以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突出重点,狠抓提高。
1.强化基础建设。
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加固校舍,新建和改扩建运动场、校舍、教学用房等;新建多媒体教室,添置图书、音体美器材和仪器等;装备“班班通”教室,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建成农村数字化校园、在线课堂录播教室和主讲教室,为教学点配备多媒体设备,在线课堂开设直播课程同步授课。
2.实施安心工程。
教师职称评定以民族地区农村工作经历为优先,农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岗位比例按省定标准上线执行;表彰优秀教师和安排教师培训等指标多向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倾斜;设立专项资金分区分类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设立年度奖金机制,各县乡镇出台教师节表彰、节假日慰问和困难教职工救助等相关政策,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3.加强教育科研。
把加强教育科研作为提高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州农村中小学要承担国家级、省级、州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丰富内涵,推普促优。
深入推进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品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学校“一校一特色”创建活动,使全州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形成自身特色,努力获得国家和省、州、县表彰,如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零犯罪”学校、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示范校、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家教名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示范中学、素质教育示范校、新优质学校、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等。
参考文献:
[1]田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改革建议[J].科教导刊,2017(04):65.
[2]张晨曦.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42-44.
[3]周新龙.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R].肥东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常委会议,2016.